王真奇
摘要:少儿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引导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器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器乐教师在掌握熟练的器乐技能和教学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有效学习的同时逐渐培养少儿学生的器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少儿器乐学习 兴趣培养 器乐教育
“器乐音乐”与“声乐音乐”共同组成了音乐。在我们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音乐,都离不开这两大分类。器乐作为创造和演奏音乐的重要工具,从距今约9000年前远古社会出现的骨笛,到现当代门类齐全、款式各异的民族西洋器乐,器乐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的艺术历史发展。器乐学习作为器乐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先决条件,自古以来都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少儿的器乐学习能够为其培养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掌握器乐演奏技能、锻炼学习能力,是少儿美育教育中的一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我国便开始了对少儿的音乐教育。那时的音乐很少有歌曲演唱,均为乐器演奏的纯音乐和伴有舞蹈的器乐音乐,也就是说古代的音乐发展是先有“器乐音乐”,之后伴随社会艺术发展才逐渐有了“声乐音乐”。商代建立了贵族学校,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配合礼乐制度,专门针对世子和贵族子弟进行音乐教育,“乐”的学习主要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从6岁开始学习,15岁称作“成童”,这与我国现在的“少儿”的年龄界定相似,包括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孩子。6至9岁的少儿在家学习音乐,10岁至成童时期就被送到学校学习器乐演奏、曲谱创作、诗文礼仪和舞蹈。而西方世界也早在中世纪便有了教会专门的音乐学校,培养少儿器乐学习、声乐学习、音乐创作和对位理论、作曲技法等。可见少儿的器乐学习在每个时代都是受到重视的,而随着艺术历史的发展,对少儿器乐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论体系也随之建立并发展完善。
少儿器乐学习从宏观上要根据其年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6-10岁的少儿属于低年级学生,其性格还带有不同程度的的幼儿属性,他们的行为还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几乎还无概念。这一时期的少儿性格往往表现出好动,好奇,善于模仿,容易兴奋,易对集体活动产生兴趣,对艺术类科目如音乐、美术、诗歌的反馈大多表现为积极地、愉快地并容易接受。但这一时期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意志力较为薄弱,所以这一时期的器乐教育可以主要从“接触”入手,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认识中逐渐培养孩子对某些器乐的兴趣。
11-13岁的少儿大多处于小学高年级,这一时期的少儿随着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开发,逐渐有了少许抽象思维,但是仍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关注主要在集体,但是已经开始逐渐增加对自我的关注。从认知上讲,经过小学前期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少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认知能力,能够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理解能力也随之慢慢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少儿在乐器学习方面,能够锁定自己有兴趣或者可以培养起兴趣的乐器种类,对器乐艺术的认知体系主要建立在感性、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上。从器乐教学上讲,可以开始借助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少儿对某些乐器产生兴趣.在教授乐器演奏技能时,可以开始穿插一些粗浅的与乐器相关的艺术常识.可以针对少儿对乐器学习的情况,开始要求少儿针对学习进行简单反馈,一方面可以更详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进度,以调整适当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少儿时期的最后阶段是在14-16岁。经过小学的学习,这一时期的少儿基本都是初中生,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处于少儿时期的较高水平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理性思维,对事物也开始会有自己的看法,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全面,已经出现了较为鲜明的个性。在学习方面,他们能够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来进行学习,对自我学习的总结、理解能力也很不错,对于艺术开始有一定的审美和感知能力,并且能从感性理解方面做出效果较好的个人反馈,理性审美能力也初步建立。从器乐教学上看,首先可以根据少儿表现出来的个性,选择更多的,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其次,身心的发育可以让他们学习和理解等级稍高的器乐知识和演奏技巧,认识更具逻辑性更全面的艺术背景知识和理论;最后,由于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成熟,可以选择更多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了解程度去对某些乐器自发地产生学习兴趣。这一时期的少儿,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器乐演奏,还能够根据其自身情况培养、开发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艺术实践能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能够将一些音乐人文内涵融入到他们的器乐学习中。
一、器乐的教学
(一)器乐的表演教学
音乐表演是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器乐的演奏是指独立或与他人配合共同演奏乐器。对少儿的器乐教学,让少儿参与表演乐器演奏中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器乐表演计划。一方面可以清晰地了解少儿的所学进度,得到最直观的教学反馈:少儿是否达到到这一阶段教学的最低目标;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下一阶段应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渐适音乐表演的形式,磨练自信心和增加表演经验,最终达到台下台上始终如一的学习目的。
器乐的表演不仅能够检验学生所学演奏技能,还是一个学习提高表演经验,获得更多艺术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在表演中和表演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器乐演奏水平,演奏状态和演奏心理。由于亲身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学习和记住的知识要比平时训练更多更牢固,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总结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好的帮助。而对器乐的表演置身其中的积极地感受,对演奏的渴望和对反馈知识的兴奋,都能增长其对器乐学习的兴趣。
(二)器乐欣赏的教学
随着器乐学习的年龄增长,少儿对基础的乐理知识、演奏技法逐渐地熟悉,而艺术学习的感性、理性思维也在不断成熟,少儿开始有了对器乐作品的自我认识和鉴赏观点,所以器乐欣赏的教学应主动跟上。器乐欣赏的学习,是满足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唤起学生对器乐的激情与兴趣,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
器乐音乐欣赏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喜爱音乐、了解音乐、参与到器乐音乐中去,直接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听觉方面的训练,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积累听音的经验,以此来发展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他们对器乐音乐的表演、描述、分析和评价能力。在这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介绍音乐鉴赏的方法,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观点是配合学生建立自我音乐欣赏和评价体系的重要教学手段。
器乐音乐的鉴赏学习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大量的知识。在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和世界艺术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中,促进他们对音乐艺术以及音乐相关学科如音乐历史、文化研究关系的理解。在学生有了一些自我鉴赏能力之后,能够对器乐音乐进行更多地反馈和理解,作为自身具备的一项技能,能够增加他们对器乐的自信,从而增加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如果说学习器乐演奏是纵向的技能学习,那么对音乐欣赏知识的学习就是丰满和拓宽这条主线的横向学习。
(三)器乐创作的教学
器乐音乐的创作,不仅仅是器乐作品的作曲与编曲,对于少儿的器乐学习而言,器乐创作更多指的是二度创作。所谓音乐的二度创作,是在演绎一首音乐作品时,基于对作品题材、体裁和作者乐思等音乐要素的了解,根据自己对这首作品和熟练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其进行演绎。器乐的二度创作也如此,学生根据自己对器乐作品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对器乐作品进行演奏与表演。
器乐创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器乐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这首先是学生学习器乐演奏技能和相关音乐知识的一个反馈,这个反馈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经过自己的消化、思考和创造所呈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意无意地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技巧,增长了许多音乐知识。其次音乐创作能够直接对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对器乐的掌控力进行提高。
美育是发展创造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教育门类之一,发展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是器乐音乐创作的教学的出发和归宿。器乐音乐创作的学习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能够发展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受创造心理,增长知识与技能。学生投入到器乐音乐的创造中,无形地带动了除器乐演奏之外的其它能力的使用与开发,这种创造过程的享受与满足,能促使学生在对器乐学习上产生浓厚兴趣。
二、器乐教学设计与模式
(一)器乐教学设计
要有效培养少儿的器乐学习兴趣,做好器乐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教学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师生的双向互动,因此,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加教学的准确性、系统性,在实施教学工作前,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策略进行设计和安排。教学设计是日常教学中“备课”的教学模板、提纲的设计环节,教学设计最最直观的体现形式就是教案。
乐器教学的教案也称为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通常包括课题、班级容量、课时长度、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应用、课后小结等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器乐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设计器乐教学时首先要掌握教学目标的导向,设定的预期目标和标准要在可控范围内,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要合适,以保证教学结果的可测量和可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备一定系统性和挑战性,因为经过一定努力所达到的目标,会有效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发少儿器乐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及时全面地进行教学评价,是鉴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反过来,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最后,在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对整个过程有调控的作用。师生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进度,随时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实时监控,适时调整的作用。
器乐教学的目标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这三类目标的合理设定与设计,都会对少儿在器乐学习中的兴趣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一个精心设计的,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器乐教学有着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器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或长期教学、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类型。目前国内对教学模式的诸多论述可概括为三方面:第一,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是有关教学程序的“样式”或“策略” 的体系;第二,从教学结构三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的组合关系考虑,认为它属于教学结构范畴;第三,从方法论观点讲,认为它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体系。无论怎么讲,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有五个特点:优效性、直观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从每一特性的概括性的名称,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在众多的音乐教育教学书籍资料中获得教学模式的参照设计模板,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传授——接受模式,引导——发现模式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选择或创造适合自己教学的模式,对整个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优化教学。
三、器乐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实际活动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器乐教学的评价,包含四层含义:首先,以教学为对象的系统的观察活动;其次,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教学活动;再次,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认识活动;最后,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科学性活动。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多方面的评估,对学生、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案设计等等。
也就是说,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前、后这一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器乐教师可以根据实时得到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方法,甚至改变教学内容来引起少儿对器乐的足够重视,激发他们对器乐学习的好奇心和求学欲望。而教学评价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熟悉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直接对后续的教学中引起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最大的帮助。所以,器乐教学的教学评价工作对培养少儿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少儿时期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重要阶段,不稳定因素非常多,这对教师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较多要求。作为参与器乐教学的教师,在熟练掌握器乐教学技能和教学理论的前提下,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随时调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器乐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到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逐渐培养对他们对器乐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曹理,何工.学科教育大系 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聚宝,王音娜.浅谈校外少儿器乐学习的兴趣培养[J].祖国:教育版,2013,(06).
[4]苏燕.激发兴趣寓学于乐——与家长谈少年儿童的器乐学习[J].小演奏家,2001,(02).
[5]潘纳.漫谈少儿器乐快乐教学[J],音乐天地,2010,(04).
[6]舒佳.如何提高少儿学习器乐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1,(15).
[7]古莉.谈少年儿童学习器乐过程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J],电影评介,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