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要】在新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实现新疆人民的思想共鸣,满足新疆人民的利益需求。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和多元文化的现实土壤,必须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为基础,才能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才能引起新疆人民的思想共鸣,满足新疆人民的利益需求。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新疆曾经是东西交通、贸易的要道,也是古代少数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东来西往的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迹。新中国成立后,党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新疆各民族迅速发展,实现了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繁荣景象,目前居住在新疆的民族共有55个,除基诺族之外,全国55个少数民族在新疆均有分布。新疆多民族性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小聚集和大杂居并存。二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在少数民族居住区,甚至90.0%以上生活的是少数民族居民,如和田市89.3%以上为维吾尔族。三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大。在新疆广阔的土地上,汉族大多生活在城市或靠近城市的乡镇,生活的地域比较狭小;而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广阔,一般为农牧区、乡村、山区等。四是跨界民族较多。
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新疆各民族相互接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的同化和融合、分裂和消亡,最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集,人口众多,分布大,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格局。可以说,正是由于新疆的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民族和宗教密不可分,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也没有哪一个现代民族只信仰过一种宗教。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就已经形成了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等6大宗教并存的局面。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族、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汉族、蒙古、锡伯、达斡尔、满、俄罗斯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就新疆各民族的宗教状况来说,存在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信仰同一宗教、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同一民族信仰同一宗教或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等不同情况。由于受到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影响,新疆各族人民信教人数多且相对集中。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就达10个,信教群众超过100万人,约占全疆人口的40%以上,占全国信仰伊斯兰教人数的50%以上。而且信仰宗教人群呈低龄化趋势。由于受到家庭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开始信仰宗教,20~30岁的年轻人在清真寺中做礼拜、从事宗教活动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交流,多种宗教信仰的交叉和影响,最终形成了新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是历史的凝结,几千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人类社会和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兵团文化等独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以及在这些风俗习惯中反映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表现出来。目前,新疆各民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形态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如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文种分布相当广泛,登记造册的就有上百种,其中包括维吾尔族文学名著《福乐智慧》,哈萨克族医学名著《医药志》以及锡伯族萨满教经典《萨满神歌》。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相当丰富。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已入选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还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文艺活动,如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等。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在新疆十分普及,如叼羊、赛马、摔跤、射箭等。目前,新疆通用语言文字有四种: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凡有文字的民族,可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劳动成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还在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除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外,多种宗教与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新疆特有的宗教文化。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形成了我国富有特色的“西域佛教”,这种特色不仅反映在佛教经典和礼仪上,还体现在雕塑、绘画、艺术造型、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上,如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佛教文化、北道的龟兹佛教文化、吐鲁番盆地的高昌佛教和回鹘佛教文化等。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广泛传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如南疆地区的祖先崇拜、陵墓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麻扎朝拜等传统都是来自于伊斯兰教义,形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信仰特色。而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由于游牧生活,一般不修建清真寺,也不太重视礼拜和斋戒等教仪,塔吉克族信奉什叶派,一般不封斋,不去麦加朝觐,多数穆斯林只做节日礼拜。在多种宗教的并存流传过程中,宗教文化相互渗透。在南疆地区某些清真寺建筑上的壁画、雕刻还保留着古代佛教的艺术痕迹。如莎车县加满清真寺梁坊上是用莲花、祥云和金色光环色彩图案装饰。新疆特色的宗教文化来源于新疆多宗教并存的历史发展背景,成为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此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一辈的兵团人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形成的兵团文化也是新疆文化体系中的一大特色。它以人民军队文化为基础,是军队文化的一种延续。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来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在50多年的屯垦戍边过程中,生产建设兵团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密切关系,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为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是兵团文化精神的最本质的体现。在长期的屯垦戍边的社会实践中,对于祖国的热爱成为了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爱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扎根在哪里”,祖祖辈辈的兵团人把一腔热血散在了这片土地上,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兵团人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在沙漠中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兴办了一批批骨干工业,这些城市、企业构成了新疆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新疆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为边疆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代代的兵团人奉献一生,自己的后代也留在了新疆,继续艰苦创业,为新疆的大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兵团文化还体现了一定的融合性。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兵团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是兵团火热的生活绽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晶,兵团文化为兵团人提供了厚重的精神依托,激发了兵团人无比的自豪感和坚定的责任感,推动了新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新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兵团文化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制约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①“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社会新文化价值体系构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新文化价值体系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基石,如果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必将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断裂,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严重受挫,民族凝聚力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因为激烈的文化冲突导致社会的分裂,新的价值体系也将因为缺少传统文化底蕴难以深入人心。”②因此,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就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富滋养
习近平曾经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提出,首先要有一个文化的基础,要以中华传统的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培育过程同样无法抛弃新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基因,必然要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为生长土壤,立足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在新疆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实现价值创新的本土资源异常丰厚,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兵团文化的优秀成果中饱含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所需的宝贵养料。
例如,在少数民族传统的礼节中,穆斯林无论男女老少,见面互相问候时,通用的祝安语是“色兰”。“‘色兰代表了世界穆斯林的共同问候,启动穆斯林社会的感情交流,是穆斯林之间团结的纽带。它是真正的美称,也是两世吉庆的象征,今世获得康宁平安,后世独享真主恩赐的幸福和快乐。”④在穆斯林传统的重大节日开斋节礼仪中,多做善行,多多施舍,尽可能帮助穷人、孤儿、寡妇、可怜人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又如伊斯兰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劝善戒恶,和睦相处。在《古兰经》中真主这样教会信徒: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实在亏折之中,惟正信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行善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待自我要以“守正、自洁”为核心;二是以孝亲、仁爱的精神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代主治世”的责任决定了“忠于职守”的社会道德规范。伊斯兰对于异文化群体同样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宽容是博爱思想的体现。如先知默罕默德每次礼拜后所念的一段祷词是:主啊!我们的主,万物的主,万物的掌握者,我见证全体仆民(人类)都是兄弟。再如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中长期形成了互相谦让,文明修身的礼仪礼俗,各族穆斯林十分注意心灵和性格的陶冶和养成,要求人们持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最后,在兵团文化中,老一辈的兵团人在几十年的屯垦戍边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爱国爱疆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的品质是值得青年一代学习的,支援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青少年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这些都是老一辈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为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成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不仅是新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土壤,更是新疆人民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和基础,正是由于多民族性、多宗教性、多文化性决定了新疆人民在文化背景、家庭环境、语言文字、思想认识等方面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培育过程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必须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这就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融入地域特色,彰显群体特质,才能使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如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这40字既蕴含了儒家思想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也体现了西方民主法治的理念,深刻彰显了新加坡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色。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成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新疆培育的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凸显出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符合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考虑的因素。可以说,不论是新疆的地域特色还是文化特质都体现了一定的新疆元素,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培育应充分彰显新疆元素,不能脱离新疆的传统文化,割裂其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新疆元素的渗透可以充分获得新疆人民的认同,成为新疆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因此,彰显地域特色和群体特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培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原则。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度招标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SQZ0303)
【注释】
①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②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2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6页。
④孔令华:《伊斯兰道德礼仪问答》,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