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2015-01-17 19:13聂文龙
学理论·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

聂文龙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落到广大青年大学生身上,因此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践行“中国梦”非常重要。本文在实证研究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力打造校园文化、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遵循“中国梦”历史和系统的发展规律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和引导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89-03

引言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提出后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为我们国家、社会及个人明确了奋斗目标,更提出了为实现梦想而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行动指南。促使“中国梦”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奋发有为是毋庸置疑且万分紧急的,但是如何使该教育工程取得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学生是主要矛盾,所以要首先研究青年学生的所想、所为和所思,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中国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才会得到大学生的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一、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本文依托基金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在校90后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调查;另外项目组还有针对性地走访了多名资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線专职人员,在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走访调研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初步得到一些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梦”及其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准确;大学生整体理想信念达标,但是动机趋于功利;青年学生普遍主体意识较强,但是责任意识淡薄;绝大部分学生价值观可靠,但利己主义突出;90后大学生,生活学习态度积极自信,但缺乏抗挫折能力。针对调研得出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者,要坚决从大学生自身思想特点的实际出发,在“中国梦”教育实践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二、高校推进落实“中国梦”教育途径思考

青年人才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前大学生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勇于探索创新、追求民主等,但也必须认识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青年大学生急需积极思想的正确引导,“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能够完成这一艰巨历史任务。高校要结合实际推进“中国梦”进校园工程,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在活动中升华理想,在实践中勇担责任。

(一)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优越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政策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指导实践的思想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绝不是生产一批又一批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产品”,而目前大学生恰恰就像生产线上的商品一样涌向社会。当务之急,是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将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落到实处。当前高校的一些举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些层面甚至形成了错误的导向,如高校应该探讨教师的职称评定等与教师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改革,形成正确积极的导向作用,改变目前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度,维护好踏实地在一线教学工作教师的工作动力;另外高校也要积极进行去行政化的实践,改变目前高校半行政单位,甚至完全行政单位之实的现状,这是事关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起教书育人是高校中心工作的局面,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关系高校教职员工生存发展的大事,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辅人员将精力转移到教学上。高校只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好的校风,才能谈得上积极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和严肃考风的形成。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能对大学生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乃至成长至关重要。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如何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大学生对“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缺乏准确认识已经得到本调查研究证实。解决这一问题只靠教育部、中组部发文件号召高校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是不够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结果大学生还是不能正确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更不要说起到思想上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改革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这是落实“中国梦”进高校的重要环节。二是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家卢梭指出:“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1]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紧扣社会和时代命题,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社会现实问题给予深刻剖析,将大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在思想教育的课堂上。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提高,一些教师不能担当起建立学生思想家园的重任,甚至少部分教师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有质疑的声音,部分教师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时代气息,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灌输教育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有少数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在学生评优、入党等工作中存在一些“暗箱操作”。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久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是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培育推进“中国梦”教育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2]。我国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强调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时代精英是在当年质朴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前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等问题与我们的校园环境也是分不开的。高等学府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过质朴辉煌的过去,老一辈教育家和学者留下了许多财富,然而现在就剩下高高挂起的校训,也只是一句“校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校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似乎失去了某些重要的品质,近年来频频出现让我们陷入深深思考的事件,某某名校校园内公开搞商业赞助活动、某某院士盗用他人学术成果、某某教师道德败坏侵犯女学生等等,这些无疑都深深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

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全力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更应该围绕“中国梦”主题来进一步改造和建设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激励他们不断成长成才。

(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捍卫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当今社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时代。据调研得知,有超过90%的受访者随时都上着QQ,微信随时在线的受访者也有将近80%,超过60%的学生每天专门用于网上浏览各类新闻和消息的时间达到2小时。可以这样描述,90后大学生与移动互联网是一体的,即便是上课、吃饭、走路,甚至是上厕所都在网上“冲浪”,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更是废寝忘食。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的,那么“中国梦”践行教育若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将触角深入移动互联网,而且要牢牢占据“有利地形”,与青年学生喜闻的花边新闻和娱乐至死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展开“争夺战”,阴阳虚实,此消彼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积极的“中国梦”思想不去占领,自然会被低俗无益的网络思想所掌控。

所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传统填鸭式的教育,结合时代创新教育方法;另外要敢于改变角色,不能只会做“赶羊人”,要积极尝试担当领航员的角色。当务之急,高校要利用好“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带给青年学生信心和力量的有利时机,用“中国梦”的思想和内涵积极武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新媒体资源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一场精神家园的保卫战,占领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引导教育的主阵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

(五)务求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搭建踐行“中国梦”的有效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最直接且有效的平台,扎实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生活、步入社会,才能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脚踏实地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才能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锻造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组织者高校,抑或是参与者大学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锣鼓喧天开场,悄无声息结束,存在着重筹备、轻检验的问题,多为形式上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很少积极认真地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大都走走过场撰写实践报告,以获得相应社会实践分数为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和尊重。

践行“中国梦”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这是事关每个中华儿女福祉的客观实际。在这个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所以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来说,都要摆正主人翁姿态,服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积极踏实地履行自身职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累积正能量。

(六)“中国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历史性的工程

“中国梦”简单地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从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走来,绽放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每个瞬间,将功成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刻。“中国梦”是不同时期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不断探索实践的历史经验的传承,是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大业而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过程,“中国梦”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换言之,“中国梦”是跨越时代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并需要不同时期仁人志士通过实践和总结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归根结底是指引我们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然而,90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还不够,这一点前文的调研结果已经证明。该现象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好恶自然有关,但与高校开展的“中国梦”教育和宣传方法也直接相关。首先,高校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和教师要率先学习和践行“中国梦”,很显然,这一点做得不好。其次,“中国梦”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主题活动,要做到落地有声,更要求施教方案具有系统连续性。再次,教育方法要讲求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简单地完成文件精神。

综上,要用历史和系统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和宣传前要深挖其理论内涵,践行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育方案,积极打造师生共筑“中国梦”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不断传递。

三、结语

每个伟大理论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国梦”也不例外,虽然当代大学生在认知和践行“中国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青年学生历来都是站在历史的前沿,从来都是正确理论的推动和引领者,所以只要高校运用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中国梦”及其思想内涵必将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必定积极将其转化为投身伟大民族复兴大计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霍燕.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探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李世辉,陈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2).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