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雪
摘 要: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187-02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同问题,生发于鸦片战争时期,与“中国梦”的开启高度一致。如今,该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形成亟须解决的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含教化之意,冯友兰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理解为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非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本尼迪克特则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1]。本文立论采用本尼迪克特观点,即文化某种意义上等同民族价值系统,由整个社会的价值信仰、思维模式、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等组成,涵盖政治、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由于“中国梦”覆盖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从“中国梦”视域解读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是与时代韵律共振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作为一种集体人格,文化从精神层面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文化认同塑形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这一认同主体深陷价值冲突和文化转型风暴,对外来文化的辨识、选择、认同和吸纳过程中,文化认同极易失重。这反映出认同主体自身文化自觉程度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认同狂热,政治认同匮乏。
首先,狂热认同外来文化。改革开放浪潮下,对外来文化泥沙俱受,传统文化“坐了冷板凳”,认为国外月亮比国内圆的人愈发众多。出国留学被称为“镀金”;学者热衷外来荣誉、商人青睐西方富豪排名、艺人以登他国艺术殿堂为傲;不少大学生对国外品牌如数家珍,对国货弃之如敝屣,他们生活西化,认为是“小资有范儿”;有的大学生为一部IPAD缩衣节食,谓之生活必需品,对西方作品趋之若鹜,对中国制造避之若浼;热衷“洋节”排斥传统节日等。当人们自由地在本国品尝法国星巴克、日本料理、韩式烧烤;当人们穿着相似款式的衣服,谈论类似话题,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别就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生活节奏中不自觉淡化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甚至叫嚣全球化的脸是美国人的脸。
其次,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匮乏。2004年8月26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2]部分大学生“有目标,无理想”,无法回答“为什么活着?”“读书为了什么?”甚至制造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俚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画上等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思潮的蔓延,人们原有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政治信心”崩塌。2009年某调查显示大学校园里出现信仰挑战,“50%的学生信奉自由主义,27%的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只有16%的学生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3]。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关注度也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知是“那是领导的事,我们管不了”。政治信仰的缺失直接派生出对政治活动不热心,入党动机不纯等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缘由
首先,互联网文化压倒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独有的开放性话语权、海量的信息化形成互联网文化,带给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认同严峻的挑战。目前互联网的话语权垄断在西方國家手中,他们发布传播的网络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譬如战争、贫困、腐败总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民主、自由、繁荣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属。部分国家通过网络强行干涉他国内政,制裁他国独立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其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的转向。当思想意识超前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份额自然会萎缩。
其次,曲折前进的历史震荡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1840年,中国人“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4],文化认同问题同期显现。自新文化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文化启蒙,西方文化思潮未经过滤直接压境而来,在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思想过度激进、文化蛮横嫁接,造成人们对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的怀疑和迷茫。“更为严重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结合,导致了人们对于制度移植的热情,与此同时,遮蔽了现代性必然会提出的文化认同的严峻问题”[5],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萌芽。伴随第三个五年计划,“文化大革命”发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被迫中断。思想的钳制和传统价值观的颠覆简单粗暴地割裂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颠覆了文化认知,文化传承出现断层。1978年,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回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艰辛必然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产生震荡。
最后,文艺作品的导向功用失衡。习近平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6]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文艺若做了市场经济的奴隶,势必诱发文化荒漠。当代中国文艺市场世俗化严重,将一些在西方本土文化中被唾弃的文化垃圾捧成香饽饽,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了贬损崇高、褒扬庸俗的现象;快餐式文化加快了颓废萎靡之风的盛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国粹丧失兴趣,排斥高雅艺术,偏爱大众消遣文化;当整个文化市场浮躁成风,无法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文化认同,认同危机必然显现。
三、“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引领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7]“中国梦”之所以能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确立传统文化认同观念,源于“中国梦”生发于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底蕴中,更源于“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存梦、生活梦、理想梦、强国梦。“中国梦”具有聚流成海的魅力,并已然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因此,用“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可信且可行。
首先,依托“中国梦”理念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危机源自价值观缺失,因此必须“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的价值体系。”[5]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基奠;中国革命和建设层面上,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通过亲和、渗透、协同的途径,除利用大众媒体的便捷优势扩大舆论覆盖面外,各级党委、政府应带领各行各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评优的政治原则和价值标准并建立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机制、监督机制和示范机制。“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8]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法化、中国特色文化大众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必然得以重构。
其次,围绕“中国梦”开展中国文化产业。第一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典范。“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其象征景观。他们是民族形象的一部分,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思想、技艺和情感交集的一部分。”[9]作为代表每个美国人都共同期盼的美国梦的符号,迪士尼的创造动机即美国梦想成真,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仅凝练了美国历史,更象征了美国精神和文化认同。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重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到全体同胞空前一致的认同,但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孱弱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像迪士尼那样的以国家精神为创造源泉的文化符号。第二要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法律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10]《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公共文化产业提供了保障基线,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直接斧正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病态和脱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营造健康环境。
再次,跟随“中国梦”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紧抓校园媒体工作。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1]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对内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外展现国家综合实力、传递国际诉求与态度。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率先改革,成为懂技术、有内涵、公信和传播并重的新兴媒体集团,自然可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导向出力。同时校园媒体也应跟随这一理念进行创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媒介,紧抓校园媒体建设,可增加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能协助校园文化软硬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份额,可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感性的认同加上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增强其国家认同感、政治信仰力、社会公德心,进而消解文化认同危机。
最后,发扬“中国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而不同”是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目标中的“小康”就源于《礼记·礼运》中的概念,这一理想社会生活状态,由于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人民社会心理,故能被广泛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没有办法在脱离了特定了历史、空间而复制的,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要正确进行文化学习借鉴,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要科學看待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会贯通,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就可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15.
[3]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杭州:浙江大学,2009.
[4]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
04-26(8).
[5]赵剑英,干松春.现代性与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1).
[6]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DB/OL].人民网,(2014-10-16)[2015-07-
20].http://www.gov.cnxinwen/2014/c/15/com.tat2715747.htm.
[7]习近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N].人民日报,2014-07-03.
[8][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9][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新华网,[2015-07-20].http://news.xinhuanet.com/z-
iliao/2014-10/30/c_127159908.htm.
[11]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DB/OL].人民网,[2015-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_112126261.htm.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