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 要:“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一种易于为群众接受的表达”,这种表达既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同时也透露出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其丰富的哲学智慧。“阐旧邦以辅新命”,如何从儒家哲学角度对这一话语进行解读,并从这一角度对党员干部出现自身“不硬”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为全面打造“自身硬”提供儒家哲学的锤炼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打铁;自身硬;儒家哲学;修身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7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的严峻形势给我们党出了一份大“考卷”。“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这一论述在赋予“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时代新内涵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习近平个人深厚的传统哲学积淀。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儒家哲学解读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的,这句话包含“打铁”和“自身硬”两个方面的内涵。所谓“打铁”,其原意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是作为天下三苦出现在中国人的话语之中的,习近平在此借用这一词语就是寓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铁”,既有国内的铁,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也有国际上的铁,即外部环境的考验。而“自身硬”则是指“打铁”所需的主体条件,所谓没有力量不能打鐵,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今天“打铁”的主体是党员干部,而“打铁”所需的力量、胆量和吃苦精神就是党员干部“自身硬”的内涵所在,其中力量强调的是“能不能”,即是否有打铁的本领,胆量强调的是“敢不敢”,即是否有矢志不渝的信念,而吃苦精神强调的是“愿不愿”,即是否有体现在行为上的端正态度。“自身硬”作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必须内化为其自身的追求,党员干部必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在本领、信念及作风方面的建设,而儒家作为封建社会人才培养的指导哲学,在今天仍然应该有其作用的发挥空间。
从儒家哲学角度讲,“打铁”在其借代意义上可以解读为“治国平天下”,而其主体是传统儒生,儒家将“打铁”及其主体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在儒家视野中,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条件在于修身,修身是治国平天下对儒生的“硬”要求,也是儒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标准。而在对合格人才的打造上面,儒家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2],也就是说,修身的内涵在于“致知、诚意、正心”。所谓“致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可见“致知”是指对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内化过程,将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的层面,它则是对儒生从政本领的强调。关于“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可见“诚意”指的就是一种不自欺欺人的真诚,而将这种个人的真诚放大到治国平天下中去的时候,“诚意”实际上是在强调对事业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至于“正心”,“正,格其不正以归其正也”,可见“正心”是指人对其思想及行为偏失的矫正,是“诚于中”之后的“形于外”,将这种外化的行为扩充到治国平天下的范围时,它更强调维护公平正义的亲民作风。就此,我们可以发现,“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是本领、信念及作风的儒家表达,因而,“自身硬”也就可以从儒家哲学角度解读为“修身”。
二、“自身不硬”的儒家哲学分析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现实关切在于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自身不硬”问题,而这种“自身不硬”的表现又集中于本领、信念和作风三个方面,在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儒家哲学的解读之后,我们仍然继续从这一角度对“自身不硬”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理论分析。
1.本领不足。习近平指出,“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而且“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3]。而这种“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民生、开拓创新、依法办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不足上面。而这种本领不足从儒家哲学来讲正是由于“不致知”所引起的,然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在儒家解释为“格,至也;物,犹事也”,亦即“格物”有“即物”和“即事”两层含义,其中“物”指客观存在,这一部分的“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事”指实践,亦即本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两种途径获得,本领不足在于学习和实践不够,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3],因而本领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不够。
2.信念动摇。习近平指出,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动摇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不信马列信神佛,甚至向往西方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中国失去信心等问题上面。信念动摇在儒家哲学来讲“意不诚”,而“意不诚”的原因是致知出了问题,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同时习近平也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4]。也就是说,坚定的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它必定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可见,信念动摇的原因仍然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
3.作风不正。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3],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党的作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作风不正突出表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三个方面,思想作风不正表现为形式主义泛滥,党员干部“文山会海”却又“怠政懒政”“问计于民”却又“尸位素餐”;工作作风不正表现为官僚主义严重,很多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好大喜功大包大揽、不听实话不讲真话;生活作风不正表现为贪污腐败盛行,一部分党员干部穷奢极欲、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这一系列的作风问题在儒家哲学来讲都是“心不正”,根源在于信念动摇,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也就是说,作风问题根源就在于一个“私”字,因为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诚心”“公心”,也就没有艰苦奋斗的“正气”,其背后就是私心越位、私欲纵横。
三、“自身硬”的儒家哲学打造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现实关切虽然在于对“自身不硬”问题的准确认识,但是其最终目的指向在于对党员干部“自身硬”的全面打造,因而,我们的重点是针对“自身不硬”问题的解决为“自身硬”提供儒家哲学的锤炼方法。
1.“致知”对本领的打造。习近平强调,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儒家的致知哲学就是对本领的打造哲学。儒家坚持“格物致知”,并且认为万物均有其理,因而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习,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首先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此外学习还应该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还应该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即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扩展学习领域。此外,儒家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这对党员干部而言,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5],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力图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诚意”对信念的打造。习近平强调,“看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第一位的就是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3],“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也就是说,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信念坚定在儒家是“诚意”的表现,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因此儒家在坚定信念的问题上既强调“勤于学”,也注重“敏于思”,所谓“敏于思”是指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其所要达到的结果是“立诚”,即不欺骗自己,不背叛信仰。对党员干部而言,“立诚”即指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3.“正心”对作风的打造。习近平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4],可见,作风问题的核心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需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突出反映的作风不正问题。儒家在“正心”方面同样坚持“格其不正以归其正”,其具体有两种做法,一种强调“事上磨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其实是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在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接触中解决自身在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另一种做法是“明心见性”,强调“人心不得有所系”,即不能有丝毫个人的私心杂念,其具体在于“勿助勿忘”,即不助长私欲,时时以公心为念。这其实是强调党员干部要勇于自我批评,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身私欲,才能做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切实纠正生活上的不正之风。习近平在作风建设上强调“三严三实”,即要求党员干部既要有“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为民务实的行动,更要有“严于用权、严于律己”的自制要求,“心正而后身修”,在作风建设上首要的是“严于修身”,这既是也是改进作风的要求,更是“自身硬”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选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摘编)》[M].福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2013.
[2][宋]朱熹.朱熹章句《大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習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5]王桂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理论视野,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