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杰
摘 要:作为当前国际体系“有限挑战者”,印度虽对现有秩序要求进行修正,但不会采取激进措施,可能采取和平、渐进方式,这和史特瑞斯曼时期德国有诸多相似。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希望能为分析当前印度外交政策提供一种视角。
关键词:修正主义;有限挑战者;印度;史特瑞斯曼德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67-02
将印度定位为“有限挑战者”[1],意味着印度虽对当前国际秩序有不满,要求进行某些修正,但并不会采取激进、革命性变化,印度更像一个温和修正主义国家。当代国际政治理论多将国家行为体分为满足于现状国家和急于改变现状国家。个人行为体论认为,对修正主义的解释应从政治家性格如叛逆或主观不满中寻找。国家行为体论则认为,一个国家如不能享有其应有的核心价值,那么只要它拥有或希望拥有足够权力来实现自身目标,就成为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美国际政治学者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不管一国领导人个人性格如何,也不管其国民文化特性如何,几乎所有经历过丧失领土或遭受歧视之苦的国家,当其力量允许时,都会采取行动来昭雪其冤——从而便属于“修正主义”国家[2]。一战后德“修正主义”个案就是较好例证。希特勒上台前民主派史特瑞斯曼(以下简称史)德国要求对某些现状予以纠正,但并未诱发战争。倘若继续由民主派当政,即使变得像希特勒时强大,应该也不会通过战争方式得到满足[3]。由此可见,当前印度这个“有限挑战者”和史特瑞斯曼德国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一、印度与史特瑞斯曼德国的相似之处
德国对凡尔赛体系一直不满,要求改变,但史并未采取前任的抗拒政策,而是以“顺应”政策努力履行和约宽限后的赔偿要求,同时抓住民族自决原则与和约条款间的矛盾,对战胜国施加道德压力,从而消除和约中最苛刻的政治与军事规定,赢得了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史虽对和约不满,却和纳粹分子不同,认为和约无须做大幅改动。基辛格就认为假若史不那么早去世,德必将“以渐进且几乎必然是和平的方式”逐步获得大国地位。无论其真实目标是为获得永久和解,还是为推翻现有秩序,或兼而有之,但最终史成功破坏了英法美战时联盟,加入国联,获得大国地位,并修改东部边界。正因为如此,基辛格盛赞史为“战后德国首位懂得善用和约赋予德国的地缘政治优势的领袖,也是唯一一位懂得如此的民主领袖”,在此之后德国再也“找不出聪明才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领袖人物”。其实现在印度也在以渐进方式试图谋取大国地位。通过二者比较,笔者认为两者“有限挑战者”相似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挑战者国家在道义上要能站得住脚,最起码要能得到现有大国承认或默许
史特瑞斯曼德国坚持民族自决原则,大肆鼓吹全面裁军,从而占据道义先机。正因为如此,英对德全力支持,而对处于地缘政治弱势的法国却始终不愿提供正式军事保证。印独立后,尼赫鲁倡导“不结盟”政策,获得了许多亚非新独立国家的支持,东西方普遍接受其作为和平调停者。坚持反对殖民主义使印获得了美苏认可,左右逢源,可获得双方巨额经济援助。冷战后,印试图重新界定“不结盟”政策为“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4],这对任何大国或准大国来说都无可厚非,因此获得了美国认可甚至是支持。尼赫鲁时期,美国就承认印度是“自由世界中最大的一个国家”[5],奥巴马、莫迪则共同撰文称印度崛起符合美国利益,要加强世界上两个最大民主国家间的关系[6],这对寻求大国地位的印度来说至关重要。
2.挑战者国家在地缘上拥有某种优势
正如基辛格所称,一战后德国虽是战败国,却拥有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优势。俾斯麦统一后,德东西有大国,无法进行大规模扩张。一战后,法国衰落,东欧諸国弱小,德国反而获得地缘优势,并因此不遗余力地要改变现状,调整东欧边界。对比来看,印度也拥有某种地缘政治优势。在南亚次大陆,印度处于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无论人口、国土面积、经济规模还是军事实力,都超过其他南亚国家总和。基于此,印度认为南亚是其势力范围,控制南亚是首要地区战略目标[4],必须以南亚作为一个战略整体来谋划安全,追求世界大国地位。
3.现存秩序领导者一般认定其他国家或势力为最大挑战者,从而为有限挑战者赢得外交空间
一般来说,有限挑战者必须确保足够外交空间,不会被视作现存秩序最大挑战。史特瑞斯曼德国被认为可均衡法国、抵抗苏联,从而赢得支持,希特勒德国被视作最大挑战者,丧失外交空间。冷战时期,美苏互视对方为最大威胁,印度成为拉拢对象,可待价而沽,谋取最大利益。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印度并未被视作最大挑战。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恐怖主义,美国均愿与印度展开合作,毕竟印度愿意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华有边界争端,这样印成为美“再平衡”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棋子就不足为奇。
4.挑战者国家领导人在修正主义路线确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史特瑞斯曼采取顺应政策,因为他相信现实政治,体会到了中庸之道的可贵之处,并不代表无不满之处。毕竟,史特瑞斯曼曾赞成东西两线开战及无限制潜艇战,还曾把凡尔赛和约称为“历史上最大骗局”,肯定会采取修正主义外交政策,他只是未采取激进措施。印度在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过程中深受其害,与西方相处的经历比中国或土耳其的经历更痛苦、更耻辱,比俄国或日本与西方相处的经历要痛苦、耻辱得多[7]。再加上后来英国策划印度巴分治,更激起印度民族主义思潮:印度决心追求大国地位,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它要采取修正主义外交政策就不难理解。
5.有限挑战者在追求战略目标时应有所克制,即目的有限性
史特瑞斯曼德国虽不同意就东部边界签署保证条约,但明白不能与英法全面决裂,必须做出让步,因此同意就西部边界采取大国共同保证。史特瑞斯曼明白德国当时不可能追求欧洲霸权地位,和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已是最佳战略目标。鉴于此,他与各国合作,缓慢但和平地进行着现状修正。考虑到自身综合国力,印度明白它不可能追求超级大国地位,只有多极化最符合战略利益,因此提出“多中心体系”构想[1]。这一构想与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吻合,既符合印度现实国家利益追求,也为修正主义外交赢得空间。
6.有限挑战者应耐心采取渐进方式变更现状,即手段有限性
史特瑞斯曼被认为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逐步使德国享有比战前更有利的长期优势,主要原因是他耐心更改现状。而希特勒最大的弱点就是等待,慕尼黑会议后只要耐心等待,德国迟早会成为东欧盟主。而希特勒一味发起挑战,导致英法放弃绥靖,从而丧失整个优势。应该说,印度现在不急于、也无力全盘否定现状。2007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在亚洲安全会议上宣称印度崛起“有助于建设更加稳定的世界秩序”,不应引起对地区和世界局势的担心。1998年印度核试验可以说是对现状最大规模的一次挑衅,招致多国制裁。但印度积极运作,开展大国外交,到2000年,已基本摆脱孤立,逐步获得各大国对其核武国家的事实认可。近两年,印度更成为各国拉拢对象。莫迪上台后,印度外交异常活跃,先后与美、中、俄互访,成果颇丰。
二、印度与史特瑞斯曼德国的不同之处
当然,印度和史特瑞斯曼德国还有不同之处。
首先,印度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外交运作。它并不谋求推翻整个国际秩序,全球稳定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崛起,因此印度“有限挑战者”政策更多的是一项长久政策,不会受到领导人更换的过多影响。而当时德更可能是因战败而不得已为之。毕竟史特瑞斯曼曾赞成德吞并英法的亚非殖民地,基辛格也认为其目标可能是推翻现有秩序。更重要的是希特勒上台直接中断该政策,转而采取激进政策。
其次,印度积极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它知道联合国在当前国际秩序中有巨大作用,需要借助它来获得大国地位和发挥大国作用。但当时德国加入国联是增加对苏选择余地、加大对法对等裁军施压的一种手段。至于史特瑞斯曼是否真相信国联的作用,笔者持怀疑态度,毕竟德加入国联时要求有免除执行国联宪章的权利,而此后事实也表明国联在制止侵略等方面并无多大能力。
再次,国际社会对两者与邻国的关系反应也不一样。当时德国要求更改东部边界,得到英国支持。英国认为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应允许德国获得波兰、捷克等地德国人居住区。今天印度虽怀疑巴基斯坦合法性,要求获得克什米尔地区,但并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各国认为这是一个未决冲突,应谈判解决。另外,德当时更多通过国际多边会议解决争端,希望借助英美意等国与法周旋。而印度更希望通過双边谈判解决南亚争端,西姆拉协议就标志着印度不再接受外部大国对南亚事务进行干预和调解[8]。
史特瑞斯曼德国通过“有限挑战者”外交获得大国地位,和平扭转了战败国不利处境,但该成功却因希特勒激进政策而功亏一篑,最终导致再次战败。今天印度应注意从中汲取教训,印度虽对当前国际秩序不满,但采取“有限挑战者”政策时必须采取和平且渐进地逐步更改现行体系。只有这样,它才能得到现有大国认可,实现从“可能的大国”到“有声有色的大国”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德星.印度国际政治思想刍议[J].南亚研究,2006(2).
[2][美]阿诺德·沃尔弗斯.纷争与协作——国际政治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美]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孙士海,葛维钧.列国志—印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奥巴马莫迪联合撰文秀“美印友谊”[N].新京报,2014-10-02.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434.
[8]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