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航+刘融
同样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段教学要求不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断层。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联合周边小学共同开展了中小学衔接,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衔接的研究。本次研究分别由小学数学教师和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在小学5年级的两个班级同时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复习课。
一、教学设计对比
中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多边形的面积?
1.(展示图形卡片)长方形:
长a,宽b,[S=ab],举例计算;
2.(展示图形卡片)平行四边形:
①底a,高h,[S=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3.(展示图形卡片)三角形:
①底[a],高[h],[S=12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③找准对应的边和高;
④能不能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展示图形卡片)梯形:
①上底a,下底b,高h,[S=12(a+b)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说明: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要注意除以2,忘记“除以2”的错误在初中阶段一直都普遍存在,所以在处理此环节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时把除以2记忆为乘以[12],以免学生遗忘。
(二)画网络图
说明:
①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推导与转化(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②当梯形的上底减小,变为0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当梯形的下底减小和上底一样长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③出入相补原理:所谓出入相补原理就是将一个平面图形进行割补,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面积不变。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后上了初中,我们还会利用这个原理学习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识。
(三)课堂练习
如下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方向,面积怎么样?改变三角形的方向呢?
拓展:在下图中,你能找到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说明:本拓展题旨在指导学生寻找过程中要有条理性,先找单独的三角形,再找组合的三角形,这一方法在初中阶段使用面较广。
(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你有几种方法计算下图多边形的面积?
[8cm][10cm][12cm][5cm]
本题方法多样,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方法,过程略。
说明:
1. 本题方法较多,讲解中注重每种计算方法含义的解释;
2. 计算公式中指导能够体现用字母表示计算方法;
3. 指导学生在思考方法的条理性;
4. 强调答题格式要求。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谈本节课的收获:公式记忆的注意点,解题格式要求。
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课堂练习
1. ①如下图,这块菜地可以分成一个什么图形和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③计算该组合图形的面积。
2. 说出下面各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再求出它们的面积。
3. 讨论:下列图形的面积怎样求?有几种分法?请学生上来分。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每一个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每个基本图形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分别求出每一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把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
二、教学差异分析
同样的年级,相同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课堂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①复习方式的不同;小学教师出示挂图直接展示,中学教师自制教具,是直观教学的应用;
②小学教师注重学生的倾听,中学教师注重解题的规范性,指导到位,特别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中的[12],强调先写,以免遗忘,知识点的落实和小结环节做的好;
③中学教师动态演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及公式的变形、推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这一点从小学就可以渗透。虽然三角形和梯形图形不一样,但面积公式可以统一。
④将初中的内容如出入相补、勾股定理等渗入小学课堂,进行中小学内容的衔接。
三、衔接教学建议
目前,“衔接”上的最大问题还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脱节。
从本次对比课上,我们感到: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初中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如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口答面积公式和解答过程,中学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学生上台板演时,规范解题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到位。
同时,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初中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小学教师直接出示挂图,中学教师先要求学生空间想象,再辅以动态演示由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过程,揭示它们面积公式的统一性,解释知识的来龙去脉,渗透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最后,小学强调教师说、学生听,最后教师归纳小节,而中学强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小结,教师补充。例如小学教师上课虽然容量大,训练充分,但无解题方法和反思的环节,给人一种缺憾。中学教师的上课每一个环节后都有学生的自我小结,如公式复习完后教师就提问同学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重哪些方面,教师在方法上给以提炼。
本次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中小学教师还应该多相互听课,多交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才是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同样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段教学要求不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断层。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联合周边小学共同开展了中小学衔接,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衔接的研究。本次研究分别由小学数学教师和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在小学5年级的两个班级同时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复习课。
一、教学设计对比
中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多边形的面积?
1.(展示图形卡片)长方形:
长a,宽b,[S=ab],举例计算;
2.(展示图形卡片)平行四边形:
①底a,高h,[S=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3.(展示图形卡片)三角形:
①底[a],高[h],[S=12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③找准对应的边和高;
④能不能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展示图形卡片)梯形:
①上底a,下底b,高h,[S=12(a+b)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说明: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要注意除以2,忘记“除以2”的错误在初中阶段一直都普遍存在,所以在处理此环节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时把除以2记忆为乘以[12],以免学生遗忘。
(二)画网络图
说明:
①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推导与转化(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②当梯形的上底减小,变为0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当梯形的下底减小和上底一样长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③出入相补原理:所谓出入相补原理就是将一个平面图形进行割补,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面积不变。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后上了初中,我们还会利用这个原理学习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识。
(三)课堂练习
如下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方向,面积怎么样?改变三角形的方向呢?
拓展:在下图中,你能找到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说明:本拓展题旨在指导学生寻找过程中要有条理性,先找单独的三角形,再找组合的三角形,这一方法在初中阶段使用面较广。
(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你有几种方法计算下图多边形的面积?
[8cm][10cm][12cm][5cm]
本题方法多样,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方法,过程略。
说明:
1. 本题方法较多,讲解中注重每种计算方法含义的解释;
2. 计算公式中指导能够体现用字母表示计算方法;
3. 指导学生在思考方法的条理性;
4. 强调答题格式要求。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谈本节课的收获:公式记忆的注意点,解题格式要求。
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课堂练习
1. ①如下图,这块菜地可以分成一个什么图形和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③计算该组合图形的面积。
2. 说出下面各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再求出它们的面积。
3. 讨论:下列图形的面积怎样求?有几种分法?请学生上来分。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每一个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每个基本图形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分别求出每一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把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
二、教学差异分析
同样的年级,相同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课堂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①复习方式的不同;小学教师出示挂图直接展示,中学教师自制教具,是直观教学的应用;
②小学教师注重学生的倾听,中学教师注重解题的规范性,指导到位,特别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中的[12],强调先写,以免遗忘,知识点的落实和小结环节做的好;
③中学教师动态演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及公式的变形、推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这一点从小学就可以渗透。虽然三角形和梯形图形不一样,但面积公式可以统一。
④将初中的内容如出入相补、勾股定理等渗入小学课堂,进行中小学内容的衔接。
三、衔接教学建议
目前,“衔接”上的最大问题还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脱节。
从本次对比课上,我们感到: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初中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如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口答面积公式和解答过程,中学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学生上台板演时,规范解题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到位。
同时,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初中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小学教师直接出示挂图,中学教师先要求学生空间想象,再辅以动态演示由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过程,揭示它们面积公式的统一性,解释知识的来龙去脉,渗透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最后,小学强调教师说、学生听,最后教师归纳小节,而中学强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小结,教师补充。例如小学教师上课虽然容量大,训练充分,但无解题方法和反思的环节,给人一种缺憾。中学教师的上课每一个环节后都有学生的自我小结,如公式复习完后教师就提问同学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重哪些方面,教师在方法上给以提炼。
本次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中小学教师还应该多相互听课,多交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才是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同样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段教学要求不同,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断层。为了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联合周边小学共同开展了中小学衔接,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衔接的研究。本次研究分别由小学数学教师和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在小学5年级的两个班级同时讲授《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复习课。
一、教学设计对比
中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我们一共学习了几种多边形的面积?
1.(展示图形卡片)长方形:
长a,宽b,[S=ab],举例计算;
2.(展示图形卡片)平行四边形:
①底a,高h,[S=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3.(展示图形卡片)三角形:
①底[a],高[h],[S=12a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③找准对应的边和高;
④能不能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展示图形卡片)梯形:
①上底a,下底b,高h,[S=12(a+b)h],举例计算;
②回忆公式如何推导而来,并演示。
说明: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要注意除以2,忘记“除以2”的错误在初中阶段一直都普遍存在,所以在处理此环节时要求学生记忆公式时把除以2记忆为乘以[12],以免学生遗忘。
(二)画网络图
说明:
①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推导与转化(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②当梯形的上底减小,变为0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当梯形的下底减小和上底一样长的时候,图形变成什么?
③出入相补原理:所谓出入相补原理就是将一个平面图形进行割补,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面积不变。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后上了初中,我们还会利用这个原理学习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识。
(三)课堂练习
如下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方向,面积怎么样?改变三角形的方向呢?
拓展:在下图中,你能找到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说明:本拓展题旨在指导学生寻找过程中要有条理性,先找单独的三角形,再找组合的三角形,这一方法在初中阶段使用面较广。
(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你有几种方法计算下图多边形的面积?
[8cm][10cm][12cm][5cm]
本题方法多样,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方法,过程略。
说明:
1. 本题方法较多,讲解中注重每种计算方法含义的解释;
2. 计算公式中指导能够体现用字母表示计算方法;
3. 指导学生在思考方法的条理性;
4. 强调答题格式要求。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谈本节课的收获:公式记忆的注意点,解题格式要求。
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课堂练习
1. ①如下图,这块菜地可以分成一个什么图形和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③计算该组合图形的面积。
2. 说出下面各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再求出它们的面积。
3. 讨论:下列图形的面积怎样求?有几种分法?请学生上来分。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每一个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成。每个基本图形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分别求出每一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把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
二、教学差异分析
同样的年级,相同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课堂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①复习方式的不同;小学教师出示挂图直接展示,中学教师自制教具,是直观教学的应用;
②小学教师注重学生的倾听,中学教师注重解题的规范性,指导到位,特别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中的[12],强调先写,以免遗忘,知识点的落实和小结环节做的好;
③中学教师动态演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及公式的变形、推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这一点从小学就可以渗透。虽然三角形和梯形图形不一样,但面积公式可以统一。
④将初中的内容如出入相补、勾股定理等渗入小学课堂,进行中小学内容的衔接。
三、衔接教学建议
目前,“衔接”上的最大问题还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脱节。
从本次对比课上,我们感到: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初中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问题多。如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口答面积公式和解答过程,中学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学生上台板演时,规范解题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到位。
同时,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初中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小学教师直接出示挂图,中学教师先要求学生空间想象,再辅以动态演示由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形状变化过程,揭示它们面积公式的统一性,解释知识的来龙去脉,渗透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最后,小学强调教师说、学生听,最后教师归纳小节,而中学强调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小结,教师补充。例如小学教师上课虽然容量大,训练充分,但无解题方法和反思的环节,给人一种缺憾。中学教师的上课每一个环节后都有学生的自我小结,如公式复习完后教师就提问同学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重哪些方面,教师在方法上给以提炼。
本次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中小学教师还应该多相互听课,多交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才是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