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孟佳
为师之鉴 思考
在很多人眼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只需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激发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导入激趣。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的开场白,开场白精彩,观众的情绪自然高涨。同理,精彩的导入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的状态。
教学人教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我以“我是时事达人”为主题,采用新闻调查的方式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用舒缓的语调说:“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此时,人民大会堂内却春意盎然,两会的召开把全国人民如期带入了中国政治的春天。3月5日至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人大会的隆重召开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的神态、语气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情绪放松了,都陷入了思考。
接着,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进行现场采访。被采访的学生都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教师顺势总结说:“在采访中发现,同学们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充满了期待,对高考改革、养老保障、人口政策尤其关心。大家关心的问题正是这次大会要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可见大会和人民紧密相连。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它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职权,与人民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了解更多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
至此,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他们对课堂学习充满了期待。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具有亲切感,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情境,做好了铺垫,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能让学生享受思考、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生产、劳动与经营》中,涉及到了“生产力”的知识。这是一个比较抽象,且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①用镰刀来割麦子的能力是不是生产力?②收割机收割麦子是不是生产力?③发明创造收割机的技术是不是生产力?④你或者你家喜欢用哪种工具割麦子?说出你的理由。⑤你能从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国防军事等方面列举出几种先进的技术或设备吗?⑥电影电视剧等文学艺术品是不是生产力?
这组问题层层推进,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能力。
情境激趣。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引导学习主动参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遇到枯燥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视觉情境,让知识点直观、生动、形象地与社会现象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节选《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真诚沟通》等电视节目中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与学习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具有极强逻辑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寻常生活,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如《表象和本质的关系》一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教师给出一个算式,“99-1=?”学生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98。然而,有一个学生说:“结果是0。”大家先是一阵哄笑,笑过后,不少人陷入了沉思。我问这名学生:“为什么是0呢?”他说:我家是做生意的,对于商业信誉而言,一次失信,很有可能让99次守信所积聚的信誉付诸东流。听了这样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就有了很直观地理解。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