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允鹏
案例学校:台湾大学电机系
所谓的“BTS教学法”是基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提出的“By the students,for the students, of the students”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要“把学习主动交还给学生”。这是一种广义概念上的“翻转”,是要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出、学生自己评”的学习习惯。这与“狭义”的翻转课堂理念(即单纯的影片家里看、题目课室做)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学”?台湾教授叶丙成觉得必须让学生看到“理论的演化”,甚至“让他们自行参与演化”。以信息工程课为例:
在为期四周的学习单元中,学生将被随机分配到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当中。在课程的第一周,学生们将会分到一篇英文文章,不借助书本和网络的力量,通过与小组成员讨论自行设计算法,找到压缩该篇文章信息的最佳方案。在第二周,学生们将会对这一原初方案进行陈述并初步PK,在课后,他们将会得到另外三篇新的文章以改进他们的算法。在第三周,授课者依然不讲授知识,而是对各个小组的算法进行最终评比。在这一周的课后,学生才会被布置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并进行自评(self-evaluation)。到了第四周,老师将会对相关章节进行一个概要式的点评,同时基于同学们的自评内容发现有关问题并补充说明。
这样做的效果究竟如何?对于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将会有更多的学习动机来学习教材中的标准算法。而表现相对没有那么好的那部分同学,他们亦更有动力去研习教材中的标准定律,并找出差距在哪里。而这正是学习动机被激发后的自主式学习才能达到的难得效果。
除此之外,BTS教学法还要做到“学生自己出”与“学生自己评”。学生在初高中的时候都必定经历过老师布置让学生自己出题交换做的任务,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方法得不到长久地贯彻?关键在于学生得不到成就感。
在叶丙成的机率课上,对学生出题的要求是,不能有x、y此类直观条件的存在,而需要以说故事的方式出题,且这个故事必须有完整的起因、经过、结果。因为只有这种情景式问题才能与现实中“人讲的话”对接。同时,学生出题后,他们的题目并不会直接被采纳,而是要经过三个其他小组的同伴互评(peerassessment),对该题目的趣味性、严谨性和准确性都完成把关后,这一题目才会获得通过。
这些题目不仅会在这一次的课堂中被使用,甚至会被以后的学生参阅后发布到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中,使得全校的学生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同学出过这样有意思的题目。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居然有学生花费14小时写出了一道基于完整的侦探故事背景下的计算题,并自创了一首参照14行诗格式写成的古英语情诗安插在故事当中。
为什么一个学生本可以简单地花5到10分钟去完成一道习题,或选择以抄答案来应对,而在叶丙成的课上,他们却愿意花费十几个小时来创作这么一道精妙的题目?无它,正是成就感的驱动。
因此,在这么一种新型学习关系的框架下,教育的价值意义出现了真正的变革。在“学生自己学”中,我们看到了过往的“答案过程”转变为了现在的“学习过程”;从“学生自己出”中,我们看到了过往的“定于一尊”转变为了现在的“同侪肯定”;从“学生自己评”中,我们看到了过往的“被改对错”转变为了现在的“建构意义”。BTS教学法实现了真正地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增长知识,也正是在这潜移默化中,教师亦培养了他们建构体系、面对未知变局的能力。
倘若老师希望翻转课堂做到“课堂做作业,家里学课程(Lecture in home,homework in class)”的话,就要充分利用如微信群这样的社交工具制造“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学生课后不看影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别人在努力,而通过类似打卡制的方式在微信群中让完成影片收看的同学报到,是一种可以很好地制造“同侪压力”的方法。
假如这一环节失效,在课程中仍会有许多环节可以狙击学生的惰性。首先,在上课前,学生会被分组,然后通过组长一人使用电子设备填妥课前问卷汇报预习情况(尤其是汇报是否有看影片)。此时,如果有组员隐瞒预习状况,在稍后环节将会受到双倍惩罚。
在此之后,老师会布置习题,学生在台下作答,作答期间,老师采取走堂的形式解答学生的疑问。在此当中,如果老师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都无法解答,即可以马上作补充说明。在将近下课时,老师则会布置与之相关的随堂测试,通过让学生马上作答,然后小组间交换改错的方式评出学生在这门课中的平时分。
有意思的是,在此环节中,各小组组员的得分都是一致的,均为该小组的加权平均分。通过这种计分方式,老师既可以尽量避免小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同时也可以强化优生与差生之间的互助关系,从而使得个人必须考虑全组利益而主动学习。
而针对部分文科老师担心翻转课堂难以与其讲授内容结合的疑问,叶丙成给出的意见是,利用课前影片做补充,阅读书目精读章节的导读和提点,然后再在课上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延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