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影
(吉林省榆树市新立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榆树 130400)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科学课程有了新的变化,教师们利用这一教学工具能够让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得更好,让更多的小学生能够接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科学课程的信息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文化水平。下面本人将与各位讨论一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程当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且教师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教师常常以自己为课堂的中心,为学生们硬性地灌输知识,让学生们直接学习理论内容,而忽略了对科学现象的分析,这就有些厚此薄彼,因为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是具有联系性的,学生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内容之后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的知识,这就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要想帮助学生们提高科学素养,那么就需要教师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课程当中,教师要学好信息技术,能够解决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仅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还要从教学艺术出发,培养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力、创造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就是教师们会认为只要使用了计算机设备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整合,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且教育界的专家已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进行了科学的定义,这个整合过程就是将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以及人力资源与科学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而且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效果,而不仅仅是多媒体计算机就能够简单描述的,所以教师要提高整合过程的认识,避免在整合过程中出现认识上的问题。
在课堂当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阅历方面会有所不同,在接受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更想让学生们提高对知识的感受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但是这就忽略了学生们的眼界,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借鉴以往成功的学习经验,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科学课程的机会,尽量减少课程实施上的困难,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收获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信息技术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学习效果。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们创设学习的情景,这样学生们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面前才能够积极地探索科学领域。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制造一些悬念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内心的求知欲,小学生对新颖的事物都会保持好奇心,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开始分析,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投入度,为学生们的学习奠定基础。当学生们学习《食物链》的时候,教师们用口述的方式不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生动的感受,学生们对食物链的顺序结构不够清晰,那么科学课堂的活跃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们呈现生动的食物链画面,让学生们了解食物链的排序,从而对食物链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虚拟实验既能够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还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减少学生们在实物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运用虚拟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们参与进来,让学生们自己有存在的感觉,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比如,当学生们学习电学的时候,学生们会画出电路图并在实际操作环节进行实验,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不能够保证电路是通路,有些细节方面的情况会让学生们的判断出现失误,那么在虚拟实验当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将实验表达出来,学生们就可以不用担心由电路引发的安全问题,而且学生们的练习效果也可以很好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