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5-01-16 04:03:00刘瑞山
魅力中国 2015年52期

刘瑞山

(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榆树 130400)

前言:小学数学是具有逻辑性特点的学科,需要学生思考的东西很多,表达机会却比较少,教师对其思考内容的利用也比较缺乏。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纳入教学参考和课堂设计的依据之中,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新资源加以重视,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思维自信等,给予他们更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化的学习动力。当然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对这些资源加以积累,帮助本堂课学生的学习,也能在后期对数学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一、给学生提供宽松的思维环境,激发生成性资源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被动之物。但其产生的“思维土壤”必须是足够有营养,也足够“宽广”。试想,若学生在一个比较严苛的环境下学习,思维完全跟着教师走,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不会有思维发散的机会,那么他们的学习都是可预见的,是完全照搬式的,也就很难产生新鲜的东西。相反若学生有机会有其他的想法,并且可以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就会看到其闪光点,那么这就是生成性资源。给学生提供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它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甚至是提出相反的意见等。越是有这样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教学效果越好。如果学生的想法正确,教师要肯定他的思维方向;若是不正确,也要表扬其积极思考的行为,而且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增强互动,并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只有他们有足够的自信,他们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生成性资源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而且在思维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产生的思维是更有价值的,不是对教师问题和答案的复制,而是有自己思考在内的。

二、认真回应生成性思维,促进再生成

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在无意中产生的,是学生自主的思考行为,它不具有目的性,可能只是一个想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对其有较为敏感的嗅觉。一旦捕捉到一个生成性资源的点,就要重视起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甚至去尝试引导,以进一步挖掘简单的生成性资源,将其深化转变,产生更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当然,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每个点,也包括没有价值的思考。因为学生的思考是随机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只是自由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他们自身是很难意识到这些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的。但是教师不同,教师可以做区分。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积极回应,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有的学生提出用瓜子来数数的方法,虽然没有什么改进,但是教师也应该鼓励他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联想,是值得肯定的。而后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对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另外,还有一部分生成性资源不是由学生直接传递给教师,或者是用语言表达的。可能是学生的某个行为,或者是与教师交流的某个点。对此,教师都要多加鼓励,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注重生成性资源积累,形成高效转化

课堂生成性资源并不是直接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合理转化。在数学教学中,注意高效积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并且将自己的教学联想用关键词的方法,在一旁标注。等课下有时间了,要详细记录,并且将其设计成可以实施的课堂计划与安排。实现高效的转化,将其与下堂课的知识点结合,能够提高课堂导学案的效率。或是应用于复习中,提高复习质量。建立课堂生成资源论坛,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分享,刺激教师生成性资源的转化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结束语: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比任何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符合他们现阶段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力,成为学生强有力的指导,并且充分吸收他们的生成性资源,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反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