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方法

2015-01-16 04:03:00杨艳珍
魅力中国 2015年52期

杨艳珍

(吉林省榆树市太安乡么乡村小学,吉林 榆树 130400)

数学是文化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学习生涯的开端,它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内容为蓝本,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加以利用。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小学学习,所以对很多学科都充满了好奇,这时候,他们学习的兴致还是比较高的,教师就应该把握好这一点,利用好这一点,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对数学也不例外,很多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刚开始的学习,他们都充满着热情,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他们就会觉得数学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而数学课堂又不够活跃,于是对数学失去了原有的热情,提不起兴趣。而趣味教学法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师使用趣味教学法,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热情。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坚持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将这颗充满好奇的心一直带到课堂上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小学生因为好奇心重,所以其思维也比较活跃,这时期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幻想,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对实际情况不太了解,他们不会想到自己的想象也许不能够实现,他们只是一群喜欢想象、勇于探索的孩子。这种思维不应该被遏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趣味教学通过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整个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充满生气,非常活跃。在这样的气氛下,有利于小学生活跃大脑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

二、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虽然数学学科是抽象、枯燥的,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这样,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物品,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超市购物,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营业员,其余小组成员当顾客,在“小超市”里模拟购物活动。在学生“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感觉就像是真的在超市一样。通过购物、收银活动,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当然,选取小游戏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那些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游戏。在教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由于学生天天和自己的座位打交道,对“位置”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以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场赛车比赛中,共有3辆车,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但是这3辆车的车轮形状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请问:哪一辆车最先到达终点?该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圆的认识》展开,问题虽然设计得很简单,却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因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并且兴致勃勃地参与交流讨论。可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从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三)开展动手操作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效果较差,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一摆、分一分、做一做,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模具、模型等,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准备9根与教材要求的长度一样的小木棒,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小木棒摆一摆,看看是否能够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摆三角形,观察摆的结果。待学生完成动手摆三角形的任务后,再请学生们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摆三角形的体会。在摆三角形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不仅掌握了摆三角形的方法,养成了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发现了“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可以摆成三角形”这一规律,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除了挖掘数学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之外,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