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2015-01-16 04:03:00姜涛
魅力中国 2015年52期

姜涛

(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本溪 117000)

前言:新课标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思维意识,对学生物理学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问题对促进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且,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设计物理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就物理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更加全面、具体,保证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更加高效。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意义分析

以往,教师所组织的物理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对于课堂提缺少思想重视。导致高中生物理思维受到明显的局限,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比较低下[1]。而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兴趣需求所创造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以问题为导向合理展开物理教学,不仅能够优化物理课堂环境,调动物理课堂气氛,让学生对物理科目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学生在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全面提高高中生物理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物理学科品质,以及核心素养的有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理教师必须重点加强物理教学教法创新,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新形态、新面貌。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路径探究

(一)设置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问题导入[2]。通过具体问题直观导入,让高中生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并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物理问题思考和探究活动当中。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与物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衔接性,问题形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趣味性。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物理新知产生学习热情,实现高中生物理内在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平抛运动”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合理设计问题,比如说,将生活中的平抛运动,以物理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射箭、射击”等。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总结这一运动方式的具体特征。教师根据问题思考结果,合理引出平抛运动概念,让学生对平抛运动的深入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设计问题情境,训练物理发散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教师必须重视问题情境合理构建,将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物理情境下,形成发散性物理思维,让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升。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通常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将抽象性的问题信息,以图片和模型的方式成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促使学生形成严谨、发散的物理学思维。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设计自由落体多媒体动画。学生通过观察物理模型和动画,深入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类型物理问题,找出此类问题解决规律。

(三)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问题探究能力

在以问题为导入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探究空间的建立[3]。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与讨论,促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讨论,对物理问题内涵以及包含的物理学本质特征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够实现高中生在物理实际问题领域探究技能的有效提升,对于促进学生在物理学科获得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并优化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结构,按照班级学生在物理学科领域表现的学习基础,以及物理探究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分组。之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以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导向下,更好地发掘物理知识内涵,探寻物理学科规律。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便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物理探究实验。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打点计时器所呈现的纸带点分布情况,探究和分析速度的规律,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物理实验思维,以及问题探究能力。

(四)分层设计问题,促进物理均衡发展

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也就是说,要按照学生个体等级差异,分层设计物理问题。保证问题难易程度与学生个人物理学科成长需求相一致,促进高中物理学科实现均衡化发展。首先,在实施分层提问之前,需要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统计与调查。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强弱,均衡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之后,教师根据不同等级学生具体学习需求,设计物理问题。例如,针对基础薄弱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基础性的,考查物理学概念的问题,比如说“曲线运动的特征?”等,从而强化学生物理学习基础。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物理问题,从而实现此类学生物理学习潜能的有效开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设计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探寻问题要素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五)设计生活问题,实现知识技能转化

在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物理问题时,需要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根据生活丰富物理问题内涵,促使学生在掌握物理问题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也能够形成准确的情感认知。比如说,教师可以将“摩擦力”物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生活化物理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思考摩擦力相关物理问题解题思路。

结论:综上,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高中生物理思维意识有效培养。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需求,合理设计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情境,组织学生围绕具体物理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并且将自身掌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物理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