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会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青山中学,吉林 长春 130200)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一)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
小组或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会在无形中要求每个成员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要求每个学生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中,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二)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三)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二)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三)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就能形成的,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反思矫正,才能走向成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实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让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享!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数学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