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
(吉林省通化市育新小学校,吉林 通化 134000)
随着我国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法能力,不仅能够促使他们从小练得一手好字,也能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书法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细致分析和探究。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文 化。书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了许多书法大家的精华。学好书法能够使学生从小练得一手好字,为他们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考试提供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俗话说:“见字如面。”一手潇洒秀气的好字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得对方的好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的学习。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可塑性更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非常强烈。因此,在小学阶段普及书法教育,能够为学生学习书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进行书法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全一样。因此,在进行小学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书法类型和学习方法。比如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特定类型的书法,而是要引导他们观摩各种类型的书法,在观察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想要学习的书法类型,并将这些学生按照想学书法的类型进行分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励志的小故事,比如:张芝临池而作,池水尽墨;王羲之入木三分;黄庭坚通过观看船夫划桨来思考笔法……这些小故事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进行书法学习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对古代的书法大家们有更加广泛的了解。
书法的学习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书法学习涉及起笔、运笔、收笔等多个步骤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讲究的是“一师多生”制度,教师只负责在讲台上进行每个字的书写,向学生展示整个书写的过程,剩下的临摹与学习工作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他们无法得到比较细致的指导与讲解,因此也就无法更加高效地进行书法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将讲课与辅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三到”的含义。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的辅导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书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即将学习的字写在黑板上,分笔画的进行讲解。在学生们进行练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练习过程,指出他们在练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进行错误的纠正,让他们能够进行正确而且高效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引导他们在观察之后进行正确的临摹和练习,不要眼高手低,同时也要集中注意力,用心进行练习,这样才能领悟书法中蕴含的真谛。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每一个评价都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评价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激励他们进行书法学习的强大动力。但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是比较差的,如果过多进行批评,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自信心。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书法竞赛的形式分别对学生们进行评价。在学生们写完字后,将这些字进行对比,评出比较好的字。字写得比较好的为“优秀”等级;字写得一般的为“良好”等级;字写得不太好但态度认真的为“合格”等级。这样的等级排列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书法学习的高效进行。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普及书法教育,能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书法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其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对小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普及,既是教给他们汉字书写的正确方法,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艺术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审美技巧。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合理有效的书法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为自己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