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娟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育民乡中学,吉林 长春 130415)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更是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平台。加之,初中是学生发展、完善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当中,以便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 “一言堂”、“齐步走”、“一刀切”等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位,学生没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能被迫地接受教师“嚼碎”了的阅读知识,学生嚼之如同嚼蜡,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殆尽。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接受“以生为主”的新教学思想,转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课堂主动权和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令学生有能力“伸伸手就摘到苹果”,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寻找到自我感知与感悟,受到阅读文本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勿忘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知与感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此树立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自信心,以便令学生保持高涨地情绪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教师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做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将阅读过的作品摘写出阅读书名、作者,署上阅读日期,学生在笔记中可摘抄出阅读文章中所遇到的优美文辞或精彩语段,亦可概括出精彩文章的内容提要,或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感想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或感想不必要很多,一句话、一首小诗亦或是几个词汇即可,以便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探究活动,大多数学生在记录自己所看到的孔乙己之时,阐述为“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沌度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话虽说不错,但总觉之缺少新意。当笔者发现本班有一学生在“孔乙己吃豆时的情景”中做笔记道“真如常人所述般迂腐乎?非也!吾认为其为朴实者哉”,甚感欣慰。该学生认为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之时表现了孔乙己朴实、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而孔乙己将为数不多的豆子分给小孩子们之时,这又表现出了他善良的本性,因为不论是长衣衫还是短衣帮,都没有这样去做,只有孔乙己这样做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富裕的孔乙己也舍不得将所有的豆子都分给孩子们,于是就在最后之时说了句“多乎哉,不多也”,这恰恰也表现出了孔乙己幽默的行为。这样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的表现,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之后的产物。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重视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以便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章的魅力,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阅读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枯燥、乏味的阅读文本转变成形象生动、且富有深厚情感的文章,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阅读文本,有助于在阅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向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大会”,以便让学生逐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要知道,文言文经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间洗礼,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精髓承载了华夏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但由于文言文文字时隔现在很长时间,学生阅读起来难免会吃力。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大会来品学此文章,以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其通过文字和图片,来想象出这样一个远离人世既真实又虚幻的地方究竟有怎样的美。通过学生交流学习之后,他们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桃花源,写的自然真切,且充满人情味;虚幻中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正因为学生体会到这两点,他们才得以体会到桃源仙境的美妙,感受现实与浪漫结合的美和体会桃花源一文的魅力。
以上是笔者的粗鄙建议,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语文工作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