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教学

2015-01-16 04:03:00曲会丽
魅力中国 2015年52期

曲会丽

(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第三中心小学,吉林 农安 130200)

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意识到: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要求标准化、模式统一化,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的统一标准,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就谈不上兴趣,更别说创新,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凝固,将一个个创新的意识尘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已初见端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必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唤醒学生尘封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课题。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使命。

一、帮助学生养成自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和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跞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就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正是这些生动的画面、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充分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开放的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条件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勇于参与

过去的“应试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素质教育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活动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发学生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型”学生,更需要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解决问题,为学生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选择相对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去。

三、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为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出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不妨让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先回答,请中等或中上等的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最后让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学生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发现的错误,耐心的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如何探究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