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对比分析

2015-01-16 08:27汪汝宏祁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蒋卫生院405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卫生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9期
关键词:依那普利缬沙坦原发性

汪汝宏祁 俊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蒋卫生院 405; 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卫生院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对比分析

汪汝宏1祁 俊21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蒋卫生院 224025; 2 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卫生院

目的:对照观察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社区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4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4.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和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缬沙坦的依从性优于依那普利,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的降压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缬沙坦 依那普利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高血压的治疗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外,药物治疗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两药降压效应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抑制有关。笔者选用缬沙坦与依那普利作为对比,比较两者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和住院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4例,病程2~16年。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其中男114例,女90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将2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高血压分级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其他降压药物2周后开始治疗。观察组服用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mg,1次d,晨服;对照组服用依那普利(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30)10mg,3次d,8周为1个疗程。如4周后舒张压下降不理想(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则将剂量加倍。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全套生化及心电图。服药期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均不变,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采用标准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方法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患者治疗前5d每天上午(8:00~9:00)就诊,静息20min后,取坐位测右上肢血压3次,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疗程结束前5d同样方式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

1.4 疗效判定 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治疗后坐位舒张压(DBP)为准,与治疗前比较:(1)显效:DBP下降≥10mmHg,收缩压(SBP)下降≥30mmHg,且DBP已下降至<90mmHg或DBP下降>20mmHg;(2)有效:DBP下降>10mmHg,且DBP已下降至<90mmHg或DBP下降10~19mmHg;(3)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两组治疗后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Hg)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DBP观察组104治疗前164.6±13.5组别n时间SBP 102.3±10.1治疗后138.8±10.5*86.4±7.3*对照组100治疗前164.2±13.4 102.1±10.4治疗后139.6±11.1*87.5±7.4*

2.2 临床疗效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用药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两组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1.6亿,而老年高血压患者达8 347万人,约占总患病人数的52.2%[2]。高血压病的治疗需要坚持长期用药,使血压达标,以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预防其各种并发症的关键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SBP下降10~20mmHg或DBP下降5~6mmHg,3年内冠心病、脑卒中与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分别减少16%、38%与20%,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高危患者获益则更为明显[3]。但长期用药存在着很多问题,短效降压药每日数次口服,漏服易导致血压波动,副作用多,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故应用降压药物应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持续24h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从而良好控制晨峰血压与夜间血压,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4]。

缬沙坦和依那普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AT1RB和ACEI。缬沙坦作为AT1受体拮抗药,在受体水平阻断RAS,与ACEI抑制药比较具有作用专业的特点,对AT1受体的亲和力比其对AT2受体的亲和力强24 000倍。依那普利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ACE使AngⅠ转化为AngⅡ减少而发挥降压作用。依那普利能够扩张小动脉,降低心脏的后负荷,并能够有效逆转心室重构[5]。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给药后4~6h获得最大降压效果,降压作用可持续稳定24h。其降压作用持久而平稳,一般6~8周达最大作用[6]。缬沙坦降低升高的血压,同时不影响心率,突然终止治疗,不引起高血压“反跳”或其他副作用。同时缬沙坦对改善心肌肥厚、动脉硬化、心力衰竭、保护肾脏均有益处。目前,缬沙坦因降压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已被多种指南推荐为一线降压药物[7]。缬沙坦不抑制激肽酶,不引起缓激肽和P物质的潴留,故不引起咳嗽[8]。

本资料观察了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对2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8周,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践证明,缬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的降压药物,患者对缬沙坦的依从性优于依那普利,值得作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定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黄红,李燕,崔庆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升高程度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0):57-59.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1-263.

[4]王文.2010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看点〔J〕.中国社区医师,2011,24(7):10.

[5]郜燕霞,徐荣.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0):63-65.

[6]李卫红,张灵,胡雪,等.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2):175-176.

[7]许玉荣,王淑珍,赵丽丽,等.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学,2013,20(6):823-825.

[8]左顺英.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6):111.

(本文通讯作者:祁俊)

(编辑落落)

R544.1

B

1001-7585(2015)19-2628-03

2015-01-12

猜你喜欢
依那普利缬沙坦原发性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依那普利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对患者BNP水平的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肾炎康联合依那普利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价值探讨
依那普利与厄贝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