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
〔摘要〕界画源于古代绘画与古代建筑设计图,形成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式微于元,彻底衰落于明清。文章详论了界画彻底衰落的四个主要原因,即审美理念转变的影响,界画往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方向发展,西画理念的冲击以及摄影技术广泛应用。
〔关键词〕明清界画绘画
自元代界画开始式微以来,至明清无论是从事界画的创作主体群,还是接受界画审美的客体人群来说,数量直接锐减。特别是从界画发展方向来说,往简单化和匠气化方向发展,创作水平直线下降,界画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故开始渐渐式微,进而衰落。究其原因,明末清初徐沁在《明画录·论宫室》中就一针见血地谈到一味喜尚玄笔是衰落直接原因,他说:“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匀壮,深远透空,一点一画,均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故自晋宋隋唐,迄于五代,三百年间,仅得一卫贤。至宋郭忠恕之外,他无所闻焉。有明以此擅长者益少。近人喜尚玄笔,目界画者鄙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矣。”①
纵观画史,笔者发现界画发展至明清的衰落之路时,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的现象。那就是明清界画正以另一种独特方式,版画中的界画走出了一段另类发展之路。笔者检阅版画史,尤其是从传世版画画迹分析,其中有大量的画迹是版画界画范畴,或者说是大量运用界画手法表现的版画画迹。这些界画画迹,无论是版画界画画迹还是版画中大量运用界画手法表现的画迹也好,都符合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中关于界画“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②的要求。有些更是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版画中的纯界画画迹。明代版画中的界画制作形制大多为小尺幅的单幅画,内容多为佛教宣传版画和小说等出版物的插图画,用途多以实用为主。如明万历三十八年金陵汪氏环翠堂刊本《人镜阳秋》插图(如图十六)、万历四十三年刘云龙刊本《昆仑奴》插图、万历三十九年刊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艺西厢记》插图、崇祯年间两衡堂刊本《粲花楼新乐府》之一插图等。清代版画界画作品除沿明的单幅发展外,出现了可喜的大体量,大尺幅的版画界画作品。即由原来的纯实用性为主往艺术与实用兼具发展的道路发展(实际上更强调作品艺术审美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宫廷版画,如清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武英殿刻本《万寿盛典图》(如图十七),清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聚真版的《八旬万寿盛典图》等,这些作品代表清版画界画中的最高艺术水准。从中国版画史看,清康乾时期的版画界画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但由于乾隆年间西画意识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表现手法受西画以表现光和体面造型手法的影响,如郎世宁笔下的中国画作品便是典型。此时中国的版画界画也开始尝试打破传统表现方式,用表现光和体面造型手法进行表现,如清宫廷版画《平定两金川得胜战图册之午门受俘》等,事实证明失败。因此界画在版画中的这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也由此戛然而止,这是界画转型发展的失败,从而走上了十分短暂的彻底衰落之路。那么明清界画为什么会迅速的彻底衰落呢?
一、审美理念转变的影响
由于北宋末苏轼、文同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身体力行的倡导和宋徽宗的间接影响,尚意文人画开始萌芽,历南宋至元,文人画一统天下,发展至明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人画的写意由元工写结合的小写意,发展至明清大写意,甚至是泼墨画,形成以追求写意造境,注重意境内蕴表现的风尚。加之明清以来大量使用宣纸作画,特别是在生宣纸上作画。由于绘画材料的改进,使得画家目光在追求意境的同时,更多的在生宣纸上追求笔墨浸晕变化的偶然效果上来。出现了像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写意画家。他们更多的转向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表现、转向如何表现气韵、意境的研究上来。在此时尚意审美理念的时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化尚意方向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罕有画家背道而驰固守传统,专攻写实绘画,特别是工整写实要求极严的界画。因此,写实界画开始走向没落,进而走向彻底衰落。
二、界画往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方向发展
绘画整体水平的下降,特别是写实能力与水平的下降,以及过度依赖界笔、直尺等辅助工具画线的影响,直接导致界画往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方向发展。检阅画史,我们可以看到徐沁《明画录》仅载石锐、杜瑾二位明界画家,清张浦山《国朝画征录》、《续录》未见界画家,刘援《补录》载有李寅、袁江、王云三位界画家。此三位界画家以及未入正史的袁耀均以复古、临古为主,没有创新,作品呈现暮气。另外,从没有载入正史,但有界画画迹传于今世的界画家作品来看会发现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走向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如康乾时期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姑苏繁华图》卷,谢遂和杨大章分别创作的《仿院本金陵图》卷是格式化典型;清梁亯《观榜图》卷是简单化的典型代表;清院本《汉宫春晓图》卷、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卷是格式化、简单化的典型代表;而杨柳青年画中的界画如《发福生财》、《庆赏元宵》、《瑞雪丰年》等则是匠气化的典型代表。所谓格式化是因自身写实水平低,过度依赖界笔直尺等辅助工具,没有思想,墨守成规,按既有套路划线、排列绘制界画。所谓简单化是不讲究用笔变化,线条无弹性,没有生气,毫无表现力;不注意斗拱与横梁,何处出跳、何处出椽,以及榫卯之间结构关系细节,把建筑本身的结构美(结构之间的关系)省略简化。所谓匠气化就是匠人的俗化表现。这种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非常可怕,直接导致界画往粗、简、俗方向发展。实际上,不仅是界画就是任何世事落入粗、简、俗的低格必定走向衰亡。因此,界画往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方向发展,是导致界画彻底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西画理念的冲击
如果说格式化、简单化和匠气化是界画彻底衰落的一个直接原因的话,那么西画理念的冲击是间接原因。前面讲到了版画界画受西画理念的冲击,使得传统以线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绘画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很多人用西方的表现光和面体的方式来改造中国画。这两种绘画天生从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巨大差别中有诸多的排斥性。清末正是受这种西画理念的巨大冲击之下使得整个中国画水平直线下降,发展停滞不前,直走下坡路,特别是以线为主要表现的,对写实要求极其严格的界画更是如此,无法固守自我,从而基本走向彻底衰落之路。
四、摄影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
自清中叶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应用,对写实绘画,特别是对写实要求极其严格的界画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试想,掌握再高超的写实技法都无法超越摄影成像的还原性,至此界画几无生存空间。尤其是在清末与民国、直至现当代,界画几乎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释:
①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修订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04.
②潘运告主编.中国书画论丛书.图画见闻志·画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