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善华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后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大于治疗前。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2-01
为探讨临床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收治的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835±415)岁。
12 方法 55例脑出血患者中血肿消除29例,脑室钻孔引流术26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由本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患者具体治疗过程的进度为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主要包括入院指导、临床检查及治疗、日常护理、饮食及功能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等。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整个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共同完成检查康复的所有流程,护士长、负责人护师及责任护士每天共同查房,并对检查情况做好记录,对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落实情况及护理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帮助患者发现不足,并针对性的给予强化及补充,连续给予评估及教育。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中固定的预期目标,并对偏差结果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分(FIM)评价患者的独立情况,完全依赖18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重度依赖36~53分,中度依赖54~71分,轻度依赖72~89分,极轻度依赖90~107分,完全独立126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Ⅰ级,小于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轻度运动障碍[2]。
14 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评级为Ⅳ级,独立性为轻度依赖或完全独立;有效:治疗后运动功能评级为Ⅲ级,独立性为中度依赖;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判定标准。以显效率和有效率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为8~13d,平均住院时间(1036±302)d;患者治疗费用为30208~60054元,平均治疗费用(413119±30121)元。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3个月后患者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心脑血管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脑出血较为常见,虽然治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多数幸存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尽早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对于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有着显著的价值。临床护理路径是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的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需要,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路径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相处时间明显增加,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尽量落实各项措施,并对护理情况不断的分析及总结,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患者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能够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患者功能的改善,有助于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1.
[2]陈立琴,韩英霞,闰洪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12):3228-3229.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后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大于治疗前。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2-01
为探讨临床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收治的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835±415)岁。
12 方法 55例脑出血患者中血肿消除29例,脑室钻孔引流术26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由本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患者具体治疗过程的进度为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主要包括入院指导、临床检查及治疗、日常护理、饮食及功能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等。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整个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共同完成检查康复的所有流程,护士长、负责人护师及责任护士每天共同查房,并对检查情况做好记录,对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落实情况及护理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帮助患者发现不足,并针对性的给予强化及补充,连续给予评估及教育。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中固定的预期目标,并对偏差结果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分(FIM)评价患者的独立情况,完全依赖18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重度依赖36~53分,中度依赖54~71分,轻度依赖72~89分,极轻度依赖90~107分,完全独立126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Ⅰ级,小于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轻度运动障碍[2]。
14 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评级为Ⅳ级,独立性为轻度依赖或完全独立;有效:治疗后运动功能评级为Ⅲ级,独立性为中度依赖;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判定标准。以显效率和有效率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为8~13d,平均住院时间(1036±302)d;患者治疗费用为30208~60054元,平均治疗费用(413119±30121)元。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3个月后患者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心脑血管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脑出血较为常见,虽然治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多数幸存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尽早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对于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有着显著的价值。临床护理路径是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的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需要,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路径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相处时间明显增加,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尽量落实各项措施,并对护理情况不断的分析及总结,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患者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能够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患者功能的改善,有助于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1.
[2]陈立琴,韩英霞,闰洪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12):3228-3229.endprint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后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大于治疗前。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2-01
为探讨临床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收治的55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835±415)岁。
12 方法 55例脑出血患者中血肿消除29例,脑室钻孔引流术26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由本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患者具体治疗过程的进度为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主要包括入院指导、临床检查及治疗、日常护理、饮食及功能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等。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整个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共同完成检查康复的所有流程,护士长、负责人护师及责任护士每天共同查房,并对检查情况做好记录,对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落实情况及护理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帮助患者发现不足,并针对性的给予强化及补充,连续给予评估及教育。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中固定的预期目标,并对偏差结果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分(FIM)评价患者的独立情况,完全依赖18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重度依赖36~53分,中度依赖54~71分,轻度依赖72~89分,极轻度依赖90~107分,完全独立126分;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Ⅰ级,小于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轻度运动障碍[2]。
14 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评级为Ⅳ级,独立性为轻度依赖或完全独立;有效:治疗后运动功能评级为Ⅲ级,独立性为中度依赖;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判定标准。以显效率和有效率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为8~13d,平均住院时间(1036±302)d;患者治疗费用为30208~60054元,平均治疗费用(413119±30121)元。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6%。治疗3个月后患者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心脑血管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脑出血较为常见,虽然治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多数幸存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尽早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对于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有着显著的价值。临床护理路径是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的护理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需要,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路径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相处时间明显增加,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尽量落实各项措施,并对护理情况不断的分析及总结,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患者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能够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患者功能的改善,有助于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81.
[2]陈立琴,韩英霞,闰洪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12):3228-32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