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意敏
【摘 要】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各51例。人工流产组应用电动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组服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于药物流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人工流产; 药物流产;终止早孕
【中图分类号】R71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95-01
流产是在避孕失败后通常应用的一种补救方法,主要有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一般会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人工流产则往往予以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应用负压将早孕妊娠物完全吸出。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均得到一定临床验证,具有各自优缺点。本文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析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每组51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8±32)岁,停经时间35~47d,平均时间(405±32)d。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人工流产组采取电动负压吸宫术进行治疗,根据常规手术步骤开展,且在麻醉清醒后住院进行观察1h;药物流产组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非司酮150mg,药物应用后2h方可进食,在第3d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住院观察6h。两组患者在流产后均按照常规方法服用抗生素、促宫缩剂,持续3~5d,手术结束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且门诊随访。
13 临床效果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分成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及失败。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没有残留,不出血,HCG已经转阴;不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有少量残留,有出血症状,HCG降低;失败:B超检查宫内有大量残留,出血症状明显,HCG升高,有腹痛感[1]。同时,观察阴道出血时间及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平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50例,完全流产率为9804%,高于药物流产组的8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有50例出血时间小于7d,7~15d的有1例;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小于7d的有10例,7~15d的有32例,大于15d的有9例。可见,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明显低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少于经量比较高,有45例,仅1例多于经量,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多于或相似经量比较多,分别为4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片相对于人工流产相关手术指征高危人群较为适用,不会造成较大痛苦,且简便,能够防止因手术操作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但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完全流产和完全失败从而需采取手术刮宫治疗的情况出现。药物流产在20~40岁,且怀孕少于49d不带器妊娠患者较为适用,主要作用机制为:米非司酮能够在子宫内膜或蜕膜孕激素受体当中发挥一定功能,导致蜕膜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血管损伤现象,子宫颈得到软化扩张现象;米索前列醇能够诱发宫颈出现软化,子宫得到收缩的效果,从而使得宫口明显扩张,且宫内妊娠物有效排出宫外,不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不利损害[2]。人工流产能够终止孕6~10周妊娠情况,也适用于带器妊娠者,所需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提高成功率,阴道出血时间缩短,妊娠反应可以及时消失,但是人工流产痛苦较大,孕妇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会因紧张、疼痛而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未产或剖腹产扩宫困难,在操作过程中极易损害宫颈,或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表明,在孕早期,人工流产完全流产率高,阴道出血量少,阴道出血时间短,相较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珍.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流产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7854-7855.
[2]许亚玲.米非司酮片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12):40-41.endprint
【摘 要】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各51例。人工流产组应用电动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组服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于药物流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人工流产; 药物流产;终止早孕
【中图分类号】R71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95-01
流产是在避孕失败后通常应用的一种补救方法,主要有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一般会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人工流产则往往予以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应用负压将早孕妊娠物完全吸出。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均得到一定临床验证,具有各自优缺点。本文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析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每组51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8±32)岁,停经时间35~47d,平均时间(405±32)d。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人工流产组采取电动负压吸宫术进行治疗,根据常规手术步骤开展,且在麻醉清醒后住院进行观察1h;药物流产组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非司酮150mg,药物应用后2h方可进食,在第3d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住院观察6h。两组患者在流产后均按照常规方法服用抗生素、促宫缩剂,持续3~5d,手术结束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且门诊随访。
13 临床效果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分成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及失败。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没有残留,不出血,HCG已经转阴;不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有少量残留,有出血症状,HCG降低;失败:B超检查宫内有大量残留,出血症状明显,HCG升高,有腹痛感[1]。同时,观察阴道出血时间及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平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50例,完全流产率为9804%,高于药物流产组的8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有50例出血时间小于7d,7~15d的有1例;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小于7d的有10例,7~15d的有32例,大于15d的有9例。可见,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明显低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少于经量比较高,有45例,仅1例多于经量,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多于或相似经量比较多,分别为4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片相对于人工流产相关手术指征高危人群较为适用,不会造成较大痛苦,且简便,能够防止因手术操作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但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完全流产和完全失败从而需采取手术刮宫治疗的情况出现。药物流产在20~40岁,且怀孕少于49d不带器妊娠患者较为适用,主要作用机制为:米非司酮能够在子宫内膜或蜕膜孕激素受体当中发挥一定功能,导致蜕膜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血管损伤现象,子宫颈得到软化扩张现象;米索前列醇能够诱发宫颈出现软化,子宫得到收缩的效果,从而使得宫口明显扩张,且宫内妊娠物有效排出宫外,不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不利损害[2]。人工流产能够终止孕6~10周妊娠情况,也适用于带器妊娠者,所需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提高成功率,阴道出血时间缩短,妊娠反应可以及时消失,但是人工流产痛苦较大,孕妇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会因紧张、疼痛而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未产或剖腹产扩宫困难,在操作过程中极易损害宫颈,或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表明,在孕早期,人工流产完全流产率高,阴道出血量少,阴道出血时间短,相较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珍.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流产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7854-7855.
[2]许亚玲.米非司酮片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12):40-41.endprint
【摘 要】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各51例。人工流产组应用电动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组服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量少于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于药物流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人工流产; 药物流产;终止早孕
【中图分类号】R71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95-01
流产是在避孕失败后通常应用的一种补救方法,主要有药物流产及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一般会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人工流产则往往予以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应用负压将早孕妊娠物完全吸出。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均得到一定临床验证,具有各自优缺点。本文选取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析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102例终止早孕患者,分为人工流产组和药物流产组,每组51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8±32)岁,停经时间35~47d,平均时间(405±32)d。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人工流产组采取电动负压吸宫术进行治疗,根据常规手术步骤开展,且在麻醉清醒后住院进行观察1h;药物流产组在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非司酮150mg,药物应用后2h方可进食,在第3d晨起空腹状态下服用米索前列醇06mg,住院观察6h。两组患者在流产后均按照常规方法服用抗生素、促宫缩剂,持续3~5d,手术结束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且门诊随访。
13 临床效果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分成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及失败。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没有残留,不出血,HCG已经转阴;不完全流产:B超检查宫内有少量残留,有出血症状,HCG降低;失败:B超检查宫内有大量残留,出血症状明显,HCG升高,有腹痛感[1]。同时,观察阴道出血时间及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平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人工流产组完全流产50例,完全流产率为9804%,高于药物流产组的8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有50例出血时间小于7d,7~15d的有1例;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小于7d的有10例,7~15d的有32例,大于15d的有9例。可见,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时间明显低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 人工流产组阴道出血少于经量比较高,有45例,仅1例多于经量,而药物流产组阴道出血多于或相似经量比较多,分别为4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片相对于人工流产相关手术指征高危人群较为适用,不会造成较大痛苦,且简便,能够防止因手术操作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但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完全流产和完全失败从而需采取手术刮宫治疗的情况出现。药物流产在20~40岁,且怀孕少于49d不带器妊娠患者较为适用,主要作用机制为:米非司酮能够在子宫内膜或蜕膜孕激素受体当中发挥一定功能,导致蜕膜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血管损伤现象,子宫颈得到软化扩张现象;米索前列醇能够诱发宫颈出现软化,子宫得到收缩的效果,从而使得宫口明显扩张,且宫内妊娠物有效排出宫外,不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不利损害[2]。人工流产能够终止孕6~10周妊娠情况,也适用于带器妊娠者,所需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提高成功率,阴道出血时间缩短,妊娠反应可以及时消失,但是人工流产痛苦较大,孕妇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会因紧张、疼痛而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未产或剖腹产扩宫困难,在操作过程中极易损害宫颈,或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表明,在孕早期,人工流产完全流产率高,阴道出血量少,阴道出血时间短,相较于药物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人工流产在终止早孕中的效果较好,是孕早期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建珍.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流产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7854-7855.
[2]许亚玲.米非司酮片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终止早孕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12):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