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造办处成立若干问题新探*

2015-01-15 09:17:46张学渝李晓岑
关键词:养心殿内务府清宫

张学渝,李晓岑

(北京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0 引言

清宫造办处是清代科技史和宫廷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主题.它发端于康熙朝,结束于宣统朝,集中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和西方手工技艺.鼎盛时期的清宫造办处不但是有清一代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交流的平台,更是17-18世纪西方手工技艺在中国引进、适应、融合的一个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清宫档案的逐步开放,有关清宫造办处的论著相继问世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朱家溍.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张荣.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二辑):乾隆朝[G].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张荣.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三辑):乾隆朝[G].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周默.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G].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等等..然而不论是从艺术史、科技史、制度史等视角,还是以解读文献、考证实物等目的,学者们对清宫造办处成立时间的问题莫衷一是②有学者认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立.详见单士元.管理宫廷生活的清代内务府组织机构及其档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3):23.吴兆清.清内务府活计档[J].文物,1991(3):89.嵇若昕.试论清前期宫廷与民间工艺的关系——从“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嘉定竹人的作品谈起[J].故宫学术季刊,1996(1):94.张荣.见诸档案与实物的清雍正朝造办处漆器[J].紫禁城,2009(11):66.等.有学者认为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详见郭福祥.康熙时期的养心殿[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4):33.赵雯雯,刘畅,蒋张.养心殿[J].紫禁城,2009年(3):18.等.还有学者认为其成立时间应该更早一些.详见吴焯.来华耶稣会士与清廷内务府造办处[G]//郑陪凯.九州学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夏季):69.常建华.康熙朝大内善刻能匠梅玉峰[J].紫禁城,2012(5):63.郭福祥.康熙内廷刻字匠梅玉凤事迹补说[J].紫禁城,2012(10):43.等.可惜学者们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因而,学界大多通用清代官书《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笔者在整理清宫造办处资料过程中,发现档案的解读与利用是上述争论的根源.同时,何时成立的问题也引发了为何成立、成立情况等新问题.为此,笔者力图回归档案和相关研究,将清宫造办处成立早期的这些问题提出、辨析,以求教于识者.

1 清宫造办处成立的背景

清代档案显示,康熙初年有多处“造办处”的记载.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为例:康熙十九年(1680年)“武英殿设造办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华门内文书管立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而这些机构所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条目分别为“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和“养心殿造办处”条[1].可见,在康熙朝之后宫廷对“造办处”一词的使用进行了规范,调整了与之相关的部门并改名加以区分.档案中康熙朝早年的“造办处”之“造办”是相对于“采办”含义而言,指制作和办理;“处”为泛指场所,非具体指某一场所.“造办处”是泛指制造和办理活计的场所.直到“养心殿造办处”出现,“造办处”一词便成了特指,有时候“养心殿”也成了特指.“养心殿造办处”意在表明在养心殿这一场所制作和办理活计.今人所谓清宫造办处便是指以康熙朝“养心殿造办处”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内廷制作单位.清宫造办处的成立与康熙皇帝在养心殿的“西学”活动密切相关.包括两个必不可少的背景:一是养心殿的御制传统;二是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

1.1 养心殿的御制传统

清朝开国初期,国家机构沿袭明代旧制,将明代内廷服务机构“二十四衙门”改为“十三衙门”.后又经变动,康熙年间始形成清代内务府格局.清廷内务府的职责是“奉天子之家事”[2],其中与制作有关的部门有:广储司、武备院、营造司等所属作房.根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广储司设“六库七作二房”,即银库、皮库、磁库、缎库、衣库、茶库、银作、熟皮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帽房、针线房;营造司设“七库三作”,即木库(木作)、房库(石瓦作)、器皿库、铁库、炭库、柴库、圆明园柴炭库、漆作(油画作、油漆作)、铁作、花爆作;武备院设“四库”,即甲库(穿甲处、亮铁作)、毡库(弓作、箭作、骲头作、靴皮作、染毡作、沙河毡作)、北鞍库(鞍板作、掌伞处、账房处)、南鞍库(熟皮作).

养心殿的御制活动顺治时期已见诸档案.据内务府档案记载:“顺治十二年(1645年)于养心殿东暖阁设裱作”.[3]康熙朝,养心殿的制造活动得到延续.笔者在一份康熙五十三年拟写的奏折《内务府奏请将委校对刘文林等并入派差内分份银折》中发现,康熙十五年(1676年)养心殿已有刻书匠梅玉峰等人当差[4]985-986.康熙朝学者王士禛(1634-1711)在《北池偶谈》中又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入直,又同陈、叶、张三学士和御制《赐辅国将军俄启诗》,仍命次日携名字印章入内,各书一幅,即发养心殿装潢,随御笔同赐之,皆异数也”.[5]清末学者陈康祺(1840-1890)《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召内大臣觉罗武默讷入养心殿,命工绘其像,即以赐之.谕曰:‘将此像给尔子孙,世世供享,以昭加恩之意.’”[6]

上述活动表明,康熙初年养心殿内开展了装裱、绘画、刻书等活动.这应是《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初在,养心殿造办活计”之意.顺治至康熙初年,养心殿内进行的造办活动应当是清廷内务府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其匠役、物资等都源于内务府的相关制作部门,只是具体的部门归属并未有文献可佐证.根据造办工艺的种类上看应该属于营造司.养心殿的这一御制传统是清宫造办处成立的技艺基础.

1.2 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

明末清初,西方的科学和艺术通过传教士传入宫廷.作为清朝入关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学习“西学”.从学习进度看,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前后集中在两个时段:早期始于1688年“历狱事件”止于1673年准格尔内乱爆发,后期始于1688年白晋等“国王数学家”进内廷讲学止于1704年《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颁布.

康熙三年到康熙八年发生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历狱事件”.这一事件让康熙皇帝“开始认识到西洋科学的价值”[7]30.于是,康熙七年(1668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以利类思(Ludovic Bugli,1606-1682)、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ns,1609-1677)及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编纂辑录的《御览西方要纪》为启蒙,正式开始了“西学”活动.从这部书的内容看,康熙是学习了比较全面的西方知识的[8].为了配合康熙皇帝的学习,“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用汉语编写了教材,并指导工匠制作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教康熙皇帝用这些乐器演奏两三支乐曲”.[7]32目前,尚没有文献表明康熙初年这些配合“西学”学习的制作活动地点在哪.除此之外,也不清楚西方传教士进行的其他制造活动地点在哪.比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怀仁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制造了六台大型天文仪器,“南怀仁的实验室在哪里?”[9]

康熙年间,西洋人的管理由武英殿和养心殿设专人负责.[10]154档案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奉旨:武英殿设造办处.”[11]有可能武英殿成立“造办处”之目的即为配合康熙皇帝“西学”之用,与养心殿的作坊同时存在.不过,从康熙朝后期对武英殿诸多作坊的调整归并至养心殿管理来看,武英殿设立的“造办处”只是清宫造办处的过渡阶段.清宫造办处的正式成立应是在康熙皇帝的第二阶段“西学”活动期间.

《庭训格言》这一经常被学界引用的史料准确表明了康熙皇帝“西学”的动机:“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12]在这种背景下,以养心殿旧有御制传统为基础,成立养心殿造办处成为必然.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是清宫造办处成立的直接动因,也是清宫造办处与清廷其他制造机构相区别的根本所在.

2 清宫造办处成立的时间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张诚(Jean-Franois Gerbillon,1654-1707)等五名带着“国王数学家”头衔的法国耶稣会士进入内廷讲学,开启了康熙皇帝的第二阶段“西学”学习.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向皇上讲解传教士所屡次进献的或为皇上仿制的欧式数学仪器的用途.”白晋在《康熙皇帝》(Portraithistoriquedel'Empereurde laChine)中记载到:“为了便于讲授,皇上在皇宫内赐给我们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是父皇顺治帝的寝宫,现在是皇上的御膳处.”[7]33其地点即为养心殿.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二月奏准,本处为照验领取应用物料设立刷印‘造办处’字样红票,凡行取应用物料,开明数目,向各该处领用[13].”“造办处”红票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养心殿造办处的正式运行.第二年(1690年),养心殿造办处“增设笔帖式一人”[14],专门负责文移工作①据《啸亭杂录》“内院笔帖式”条载:“国初海内甫定,督、抚多以汉人充之,凡文移用国书者,皆不省识,每省乃委内院笔帖式数人,代司清字文书.后内三院改为内阁、翰林院、翻书房等署,而督、抚衙门笔帖式仍沿旧衔,未及更正云.”详见(清)昭槤.啸亭杂录[M].何英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181..无疑,养心殿的这些变化顺应了白晋等人的讲授活动.张诚在其日志中记录了此时养心殿的造办活动: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1月15日,徐日升神甫,安多神甫(P.Antoine.Thomas)和我遵旨进宫.我们被领到皇宫内一处名为养心殿的地方.那里有一部分最巧的匠人,如漆画匠、木匠、金匠、铜匠等等在工作.他们把数学仪器拿给我们看.这些都是遵照陛下的谕旨,放在用纸板特制的精致小匣或抽屉内.仪器并无特异之处.只有几副两脚规,差不多都有些损缺,几副大小和种类不同的罗针仪或罗盘,一些木匠用的角尺和几何勾尺,一座直径半呎,有刻度,并附准星的刻度圆尺.所有仪器全部制作粗糙,远不如我们带去的那些精致而准确.皇帝的官员们于我们到来时检视我们所带仪器之后,也承认这一点.皇上传旨要我们备细检查仪器的用途,以便我们能向他明白解释.他还令我们于次日把家里的仪器全部都带去,以测量土地的高地远近和星宿的距离.”[15]62-63

第二天,他的日记中记载了养心殿的布局:

“16日……养心殿.它包括当中的正殿和两翼的配殿.正殿朝南,有一大厅和两大间耳房,一边一间.……大厅的两个耳房都是大间,约三十呎见方.我们进入左手一间,看见里面满是画匠、雕刻匠、油漆匠.……另一间耳房是皇上临幸此殿时晏息之处.……这间房内的……炕几,光滑洁净,放着上用的砚台、几本书和一座香炉.旁边小木架上置碾细的香末.香炉是用合金铸造的……旁边多宝格上,陈设各种珠宝和珍玩.有各色各样的玛瑙小杯,白玉或红宝以及各种名贵宝石,琥珀小摆设,甚至手工精雕的桃核.我还见到皇上的大部分印玺,都放在极为精致的黄缎袱印匣中.里面的印章大小不一,种类各异,有玛瑙、白玉、碧玉、水晶等,上刻文字大半是汉文.……这座宫殿的一部分屋宇是供工匠们使用的,专作扎器玩,其制作之精巧令人惊奇不已.”[15]63-64

从张诚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康熙初年相比,此时养心殿的造办活动在工匠和技艺的种类方面都增加了.

康熙三十年(1691年)养心殿造办处经历了一次巨大变动.康熙皇帝下旨:“东暖阁裱作,移在南裱房,满洲弓箭匠,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俱移出在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为何要将养心殿的作房移动至慈宁宫茶饭房?慈宁宫茶饭房位于西华门内、慈宁宫外,与之相邻不远的有“内务府署”②“内务府署在西华门内,当右翼门之西,循墙第四门,东向,前后凡有五重,其廨舍之数共四十有三间.(内务府册)”.详见(清)于敏中,英廉,窦光鼐,等.日下旧闻考(第四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180.白虎殿,其“东配房”为内务府广储司所在地③“广储司,旧署在西华门内,白虎殿东配房.雍正八年移于尚衣监北筒子河路西,后屡有迁易”.详见(清)于敏中,英廉,窦光鼐,等.日下旧闻考(第四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182..可见,慈宁宫茶饭房及白虎殿附近分布着内务府相关制作部门的作坊,有着诸多工作上的便利,人员来往、材料运送、旨意传达等也都更为方便.而且,同深居“内廷”的养心殿相比,慈宁宫茶饭房和白虎殿所处的位置均为“外廷”,不论是从“安全”[16]69上还是“宫廷体制”[17]14上看都是最佳选址.

除此之外,还与耶稣会士的游说有关[16]70.白晋《康熙皇帝》一书记载:“约在五年前(1691年),中国皇帝仿此范例,开始在他自己的宫殿里建立起绘画、雕刻、雕塑以及为制作时钟和其他计算工具的铜、铁工匠之类的‘科学院’.”[18]43其“科学院”①针对白晋文中“科学院”的研究,详见詹嘉玲.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科学领域的接触[J].清史研究,1996(2):56-69.韩琦.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2):73.关雪玲.康熙朝宫廷中的西洋医事活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107.郭福祥.清宫造办处里的西洋钟表匠师[J].故宫学刊,2012:172.根据白晋在后文中的描述可知是指养心殿造办处.白晋将养心殿造办处称为“科学院”也是无可厚非的,一方面,至少在运行模式上养心殿造办处与当时的巴黎皇家科学院有相似之处:由帝王主导,成员优秀且国际化,为帝王服务,领取皇家薪水;另一方面白晋等人“在华科学活动是法国皇家科学院世界性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他们肩负了传教与科学考察的双重使命”[19].然而从工作内容上看,养心殿造办处远没有达到“科学院”的规制,最多可以被认为是康熙皇帝的“实验室”.

这次变动使得清宫造办处的作房主体从位于内廷的养心殿移至了位于内务府以北慈宁宫以南的慈宁宫茶饭房.开启了清宫造办处史上的“内务府造办处”阶段.可以想象,作房地点的移动正是养心殿造办处扩大的必然结果.接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正式设立了作房[14],清宫造办处的制造单位至此定型.在随后的时代,清宫造办处之名称逐渐由“养心殿造办处”转变为“内务府造办处”.

由于记述方式的不同,传教士的记录与清代官书所载内容能相互印证的情况较少.然而,这一阶段养心殿的活动,中西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记录.从建制化的角度来看,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养心殿设立刷印“造办处”字样红票,标志着清宫造办处正式成立.清宫造办处的成立是基于养心殿的御制传统和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而开展的,是康熙皇帝主导下的内廷制作人员与“西学”讲授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由于皇帝的参与,使得清宫造办处有别于内务府其他制造机构.至此,清宫造办处正式肩负起了为帝王兴趣和帝王政治服务的双重任务.随后的时代,清宫造办处在此基础上经历了作坊、人员、管理部门的增减裁并等演变.

3 康熙朝清宫造办处的作坊与管理

康熙朝清宫造办处作坊规模如何,档案中并没有具体记载,只能从作坊的场地变迁和房屋数量加以推测.《日下旧闻考》的记载最为翔实:“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慈宁宫之茶饭房一百五十有一楹为造办处.四十八年(1709年),復增白虎殿后房百楹.所属玻璃厂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之西,共房三十有六楹.(内务府册)”[20]1192

作坊规模主要包括了紫禁城内的养心殿房数间、慈宁宫茶饭房外房151间、白虎殿后房100间(见图1),以及紫禁城外的玻璃厂房36间(见图2).另外,还有“热河造办处”[4]1049亦见诸档案,这是为了配合热河行宫的修缮而组建的临时性机构,推测其工匠大多来自清宫造办处.

图1 清宫造办处紫禁城内作坊Fig.1ImperialWorkshops (Inner Forbidden City)

图2 清宫造办处玻璃厂Fig.2Glass manufactory,ImperialWorkshops

这一时期作坊名称不甚明确,其叫法并未成例,有些有名称,有些则没有.比如有文献表明宫内有制备西洋药物和盛装西洋药物容器的作坊.白晋在《康熙皇帝》:

“(我们)宫内皇上指定的房间,设置了类似实验室的设备.其中有各种形状的炉灶,适于化学实验用的各种器皿、用具之类的物品.皇上毫不吝惜,要用白银制造这些实验用具.我们领导了这项工作,在这三个月里,指导中国人制成了干燥剂、糖浆制剂、浸膏等几种试剂.皇上时常驾临实验室观察制药作业.这项工作一结束,皇上就满意地旨谕把这些试剂,全部留作御用药品.

皇上旨谕用金银制作了旅行药壶.皇上特别喜欢在旅途中把这些药品赐给随驾的皇子、朝廷王侯及侍从人员.”[7]42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一封奏折中也表达了养心殿制药的意思:“将养心殿所造西洋如勒伯伯喇都御用药谨封十两”①《康熙帝谕皇太子胤礽亲征噶尔丹等情形(收到折子时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初十日)》:……将养心殿所造西洋如勒伯伯喇都御用药谨封十两,上等生姜四斤,连同此文抵达之事一并送宫,自京城具奏,五月初二日辰时到.朕等在此整军,初四日进.尚未闻知有无敌军.两间约有二百三十里,今甚近,大约出矣.详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4..关雪玲认为奏折表达了“造办处内曾设有专门制西药的作坊”的事实[21].据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载:“养心殿之西南,曰祥宁宫.宫前向北者,曰无梁殿,系世庙炼丹药之处也.其制不用一木,皆砖石砌成者.”②“过月华门之西,曰膳厨门,即遵义门.向南者曰养心殿也.前东配殿曰履仁斋,前西配殿曰一德轩.后殿涵春室,东曰龙禧馆,西曰臻祥馆.殿门内向北者,则司礼监掌印笔之直房也.其后尚有大房一连,紧靠隆德阁后,祖制宫中膳房也.逆贤移膳房于怡神殿,而将此房改为秉笔直房.养心殿之西南,曰祥宁宫.宫前向北者,曰无梁殿,系世庙炼丹药之处也.其制不用一木,皆砖石砌成者”.详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条.《日下旧闻考》也载:“无梁殿,世朝炼丹药之所也.”[20]530因此,不难理解康熙皇帝为何让白晋等人在养心殿宫殿群西南进行药物试炼了.这一带有着进行化学实验的传统,同时又和养心殿内的造办活动相互呼应.先在此炼制药物,而后又命养心殿南裱房等相关作坊内的工匠制作盛装西洋药物的容器,一气呵成.

再有对玻璃厂的记载.清朝初年,清廷的玻璃制造初由工部负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4]设立玻璃厂,并将之划归清宫造办处管理,地点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之西,张诚所住的教堂即在附近[22].创建玻璃厂的关键人物是来自德国的纪理安神甫(Bernard-Kilian Stumpf,1655-1720)[23].玻璃厂主要承担着制造内廷陈设和赏赐的玻璃器皿和应用于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光学玻璃仪器[24].

除上述两个和西方技术有关的作坊有记录外,其他作坊的情况较为模糊.仅知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武英殿砚作,改归养心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武英殿法琅作,亦改归养心殿.还有《张诚日记》中提及由弓箭匠、装裱匠、木匠、金匠、铜匠、画匠、雕刻匠等匠役形成的作坊,只是具体名称未知而已.

康熙朝清宫造办处的管理较为自由,管理人员较少(见表1).成立早期,“其管理大臣官员无定额”[14],仅有监造和笔帖式两类管理人员,“专司内廷交发造办等事”[25].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设了官员,该官员为兼职.清宫造办处管理人员的数量随活计的变化而增减.康熙朝的总监造有赵昌③据陈国栋考证,赵昌,内务府包衣,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详见陈国栋.康熙小臣养心殿总监造赵昌生平小考[C]//冯明珠.盛清社会与扬州研究:恭贺陈捷先教授八秩华诞论文集.台湾:远流,2011:291.和王道化两人[4]405.

表1 康熙朝清宫造办处管理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④ 注:K初表示康熙初年,K29表示康熙二十九年,以下同.该表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本)卷一千一百七十三·内务府/官制/养心殿造办处条制作而成.Tab.1 Administrative Staff Statistics(Age of Kangxi emperor)

这一时期,清宫造办处的管理机构也较为简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造办处设立作房”,使得造办处工匠摆脱“工作毫无系统,诸匠纷杂,宛如列市”[17]14-15的局面,也表明清宫造办处技艺分工开始专业化,管理开始走上正轨.

4 康熙朝清宫造办处匠役及交流

清宫造办处匠役的组成较为复杂.目前学界对清宫造办处匠役构成的认识广为采用清史名家崇璋先生《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一文,据载:“造办处匠役,分南北两匠,北匠指北京而言,而籍贯,则又非皆京籍,乃华北各省皆有,而玉匠之中新疆回人,则亦列此,其南匠,则又非尽指江南,乃湖广闽粤苏杭及欧人皆有之,因此辈,皆为南省各大吏所送进,故普称之曰‘南匠’,然玻璃匠,皆为山东博山县籍,为鲁抚所较进,其系属则列入南匠,因康熙朝初设玻璃厂时,匠役长,皆西洋人也.

北匠又分旗汉两匠,旗匠分官匠及包衣匠二种,官匠为八旗及蒙古人,包衣匠为内务府三旗人,汉匠则分食饷及招募两种,食饷者,为长期之汉匠,招募者为临时顾赁之汉匠.

南匠则分三种:曰抬旗南匠,乃不论种族,隶籍内务府,永不归南者;曰供奉南匠,必年老,始放回原籍;曰传差南匠,因某种制造,而招募入京之南匠,及此某种制工竣,即资遣回籍者,乃临时之南匠也.”[26]

这应当是清末清宫造办处的匠役的组成方式.崇璋的分类方式虽然很全面,但将地域、民族、应差时间三个角度融合在了一起,不够清晰.从清宫造办处的成立背景可以看到,清宫造办处的工匠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来自各地方的匠人,即崇璋分类中的“南匠”、“北匠”中的“汉匠”以及其他民族的匠人,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选送了广东省城烧珐琅人潘淳及徒弟黄瑞、阮嘉猷[27]二人进入清宫造办处.其二,来自八旗内的匠人,即崇璋分类中的“旗匠”.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内务府奏报去留人员数目折》中记载:“养心殿看守一名、笔帖式一名,[绘画执事人三名]、西洋人二名、喇嘛八名、绰尔齐处执事人八名.”[4]519其中“绰尔齐”即为蒙古人之称[28].不论哪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清宫造办处匠役来源的多元性,其工匠群体是集不同地域、民族和工作时限的匠人集合,这样的多元性组合势必影响到清宫造办处技艺的水准和多样化.

旗匠是清宫造办处匠役中的主体[29],这是清皇室对旗人就业制定的一个保障措施,到嘉庆朝旗匠已占匠人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30].虽然旗匠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质量上并非如此.技术中坚还是来自地方的匠人.康熙皇帝对地方匠人表示的关注,体现的正是帝王追求优秀技艺的热忱.比如,康熙朝奏折中多次记载他急切招进西洋“技艺之人”的心情[31],到康熙朝后期由于“礼仪之争”出现对传教士的驱逐时,康熙皇帝也不忘表达他对“会技艺人”的关注①康熙谕利国安:“……尔众西洋人内如仍似前次各出己见,乱寄书信者,即系乱法之人,在中国亦无用处.除会技艺人留用外,其余众西洋人务必逐回,断不姑留”.详见(意)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M].李天纲,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56..

雍正和乾隆两朝清宫造办处档案显示,帝王与匠人的互动主要通过各级官员这一人物中介和各种“稿”“样”等物质中介进行,由此形成了“帝王—官员—匠人”的交流模式.与之相比,康熙朝帝王与匠人的交流更为直接.白晋在《康熙帝传》中对康熙皇帝在造办处的活动有详细记载:“由于皇帝对各类新奇的作品.都有强烈爱好与深刻了解,他在北京时,每天都按时让人送来出自新‘院士’(即工匠)之手的作品;如在某个御苑时,则两天去一次.对于这些作品,皇帝总是亲自检验,指出其中不足之处,表彰那些值得颂扬的,并留下其中杰出的作品,他总是嘉奖那些才能出众、工作勤奋、精益求精的人,甚至给他们加官晋级,并赐黄马褂.”[18]43-44这说明,在帝王意志的主导下,康熙朝清宫造办处内所采用交流模式更多地采用“帝王—匠人”模式.“亲自检验”、“指出不足”、“表彰”等措施都是皇帝与匠人互动的表现.皇帝的亲自督导成为康熙朝清宫造办处的一大特色.

5 结语

从上述简要的分析,可窥见清宫造办处成立早期康熙朝的概貌.清代档案中“造办处”的含义由泛指到特指的变化暗示了清宫造办处的成立.1689年养心殿设立刷印“造办处”字样红票是清宫造办处建制化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清宫造办处正式成立.清宫造办处是在养心殿的御制传统和康熙皇帝“西学”活动的两大背景下成立的,正是康熙皇帝的“西学”活动将清宫造办处纳为“在君侧”的制造机构.这两大背景也奠定了清宫造办处为帝王兴趣服务和为帝王政治服务的双重任务.清宫造办处在清朝各代为帝王政治服务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之处体现在为帝王兴趣服务上.康熙朝更多体现为西方技术的引进.康熙朝清宫造办处在匠人管理、机构设置上都不甚完善,但帝王亲自督导工作和帝王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清宫造办处的成立背景、特点等为进一步探讨宫廷与地方、技艺与皇权等问题在清代官场手工作坊中的表现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本)卷一千一百七十三·内务府/官制/武英殿修书处、御书处、养心殿造办处条[Z].

[2]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1.

[3]郭威.清宫御制文物述略[C]//徐斌,许静,郭威.清宫收藏与鉴赏:故宫博物院《天府永藏》展图论,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136.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清)王士禛.北池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M].晋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778.

[7](法)白晋.康熙皇帝[M].赵晨,译.刘耀武,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8]郭永芳.康熙与自然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5):51.

[9]李迪、白尚恕.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科学实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6):56-57.

[10](意)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M].李天纲,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本)卷一千一百七十三·内务府/官制/武英殿修书处条[Z].

[12](清)雍正皇帝.康熙皇帝告万民书 康熙皇帝教子格言(文白对照)[M].李健,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35.

[13]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G]//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第30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91.

[1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本)卷一千一百七十三·内务府/官制/养心殿造办处条[Z].

[15](法)张诚.张诚日记(1698年6月13日—1690年5月7日)[M].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内部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6]吴焯.来华耶稣会士与清廷内务府造办处[G]//郑陪凯.九州学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夏季).

[17](民)崇璋.逊清御用工厂之造办处[N].中华周报.1945,2(18).

[18](法)白晋.康熙帝传[G]//春林,广建,译.康熙帝传.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19]韩琦.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2):72.

[20](清)于敏中,英廉,窦光鼐,等.日下旧闻考(第四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1]关雪玲.康熙朝宫廷中的西洋医事活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107.

[22](法)博西耶尔夫人.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M].辛岩,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07.

[23]林业强.清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杂考[C]//载林业强.虹影瑶辉:李景勋藏清代玻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0:15.

[24](美)E·B·库尔提斯.清朝的玻璃制造与耶稣会士在蚕池口的作坊[J].米辰峰,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1):63.

[25]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G]//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第31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06.

[26](民)崇璋.造办处之作房及匠役[N].中华周报.1945,2(19):8.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第七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422.

[28](清)赵慎畛.榆巢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9]林欢,黄英.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J].明清论丛,2011:440.

[30]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J].历史档案,1991(4):84.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第六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439-442.

猜你喜欢
养心殿内务府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7:38
养心殿
宝藏(2021年10期)2021-11-22 07:30:14
了却君王身边事:大清内务府
全国新书目(2020年7期)2020-12-29 12:02:13
清宫饽饽桌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46
记录养心殿
紫禁城(2019年12期)2020-01-14 02:53:38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紫禁城(2019年12期)2020-01-14 02:53:24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金桥(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4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戏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22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