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欣,高 策
(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回望人类技术历程,由漫长实践静态累积而成的手工艺,与驱动近代化的机器工业,处于技术演进的两个阶段.这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多呈现为一对势力失衡的矛盾,手工艺被来自工业化的强劲外力取代,或在工业化进程中径自凋灭.尽管近代欧洲技术历史表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还不是以自觉的新发明或科学研究的直接应用为特点,它表现在对现存方法的全面细微的改进上.”[1]74“现存方法”即工业化阶段之前、生成于农耕时代的手工艺(《百科全书》称“机械艺术”),对其改进在于更新传统手工艺以敷工业化初级阶段之效用;而能够从哲学、知识与社会批判层面,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整理与理性反思,且这个整理与反思发生在其所处社会工业化前夕,历史上并非易见.在此意义上,围绕农耕时代传统工艺与近代理性知识、工业化的关系问题,法国启蒙运动中丹尼·狄德罗(1713-1784),及其与达朗贝(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主编的《百科全书》(1751-1777),从观念与学理层面,为传统工艺架起进入理性知识体系与现代世界的文化津梁.
梳理狄德罗与《百科全书》研究学术史,狄德罗研究已从哲学、美学、辩证法、文学、传记(A.比利,1929)、思想和著作(亨利·勒费弗尔,1949)等方向展开;《百科全书》研究多围绕启蒙运动、对异邦的阐释(如中国)、知识体系与学科创建等论题,近年译介的物质文化新史学研究中,《百科全书》出版史精细呈现了18世纪法国围绕《百科全书》出版的观念与社会生活(罗伯特·达恩顿,2005).
从手工艺与科学视角关注狄德罗与《百科全书》,始于1984年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这年命名为“狄德罗年”,强调《百科全书》在革命性的哲学与政治内容之外的手工艺价值,指出:“《百科全书》12卷图版用精准细节展现了18世纪法国手工艺全貌,出版之后历经不同时期,这些图版以不同形式被持续再利用.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我们时代对于《百科全书》记载的18世纪手工艺信息具有持久的兴趣与价值.”[2]同时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活态《百科全书》特展”持续到1987年,通过真实呈现18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科学与手工艺成就,旨在从近代史源头建立科学与技艺之间对等的关系,唤起世人对狄德罗这一重要成就的全方位认知,借此铭记《百科全书》影响西方文明与全人类的持久生命力.1991年,梁从诫(1932-2010)先生将《百科全书》英文选译本汉译并出版,在中国提出“《百科全书》收录大量工业生产技术条目值得注意”.[3]9-10
关于传统手工艺在工业化前夕至工业化初期的社会境遇与角色转换问题,“工艺”在知识与学理体系中的角色问题,有待透过传统工艺常识,重做深入探讨.狄德罗与《百科全书》围绕手工艺与技术启蒙的思与行,不失为进入上述论题的一条路径.
1751年《百科全书》首卷在巴黎出版,全称《一个文人团体编纂的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理性详解辞典》.“工艺”(Métiers)与“科学”、“艺术”并列主题,因其共同缘自人的努力或生产活动施于自然物、所得人类知识与经验之总和,包含对手工操作、供给实用的“机械艺术”的关注.《百科全书》“艺术”(Art)词条依古希腊传统,①《百科全书》“艺术”词条着意恢复机械技艺的地位,分类沿用古希腊传统,以显示手艺所受偏见之久远.古希腊把从事艺术或技术活动者称作“手艺人”或“匠人”,社会地位卑微.亚里士多德将包括职业技术在内的一切制作视为艺术,诗歌、绘画、雕刻、音乐艺术称作“模仿”(Mimesis),并肯定“模仿”真实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艺术家知晓自己从事之物的所以然,较“只知其然”的工匠更明智.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4.将艺术分为“自由艺术”(Liberal art)、“机械艺术”(Mechanical art)两类.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施于自然物以生产活动或努力,实现目标的规则与技术手段总和,称作“艺术”,它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用脑多于用手”的艺术活动,称作“自由艺术”,如绘画、雕刻;“用手多于用脑”称作“机械艺术”,如纺织、制造等生产性技术.[3]140机械艺术作为重复劳作、匠不识艺之因果的被动艺术(“手艺”[craft]词条),蓄自古希腊的积久偏见使其陷入被贬黜的境地,②1790年,康德(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辨析“艺术”与“手艺”的差异,分别称作“自由的艺术”、“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作好像它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后者却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7.遮蔽了工匠与技艺的真正价值.究其实,“机械艺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最直接的成果,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预见他所处的时代,自然史的范围以与国家史相同的比例在蓄势增长(“文人”词条),前方是“人战胜物”的新时代,只有“手”才能助人运用理性开启自然.[4]69“艺术”词条旨在恢复“机械艺术”的地位,“机械艺术”因其认识并利用自然的本质,成为《百科全书》开启现代技术社会而着力钩沉与诠释的主题.
17世纪末欧洲兴起的百科全书编纂风气,间有涉及工艺技术主题,③1675年,路易十四时代财政大臣柯尔伯(Colbert,1619-1683)请求法兰西科学院对当时所有实用机械编写一部《机械论文集》;1694年,托马斯·柯尼尔(T.Corneille)编《艺术和工艺词典》出版;1704年,约翰·哈里斯(J.Harris)编《技术词典,或艺术与科学综合词典》出版;1728年,英国钱伯斯(Ephraim Chambers)编《艺术与科学综合词典》出版;1697年,培尔(Pierre Bayle)编《历史和批判词典》出版,“百科全书派”从中汲取怀疑精神与批判方法,在资料、论点和策略方面亦得借鉴.[3]39-40该主题在哲学思想上源于弗·培根(1561-1626)开创的综合知识体系与实验主义哲学.在经验论归纳法基础上,培根提出综合性人类知识体系的理论构想(《知识的进步》,1623),各种实用科学和手工艺,与形而上学、自然哲学、数学等抽象学科,同被纳入新知识体系范畴.④17世纪晚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构想基于精确逻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希望创制一套新的字母和语言,为建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知识”提供必要的知性工具.狄德罗效仿培根的综合知识分类法编纂《百科全书》,汇集科学、实业、工艺和艺术领域一切人类知识.在其知识之树分类体系中,真理崇高至上,真理脚下是神学(沐浴真理洒下的光芒);真理的一侧是理性和哲学(揭示真理),历史书写记忆的编年;下为几何、天文、物理学;光学、植物学、化学、农业;最下是源于利用自然与科学的技艺和职业;真理的另一侧是源于想象的诗歌、模仿性艺术(音乐、绘画、雕塑).人类凭借理性(哲学与科学)、记忆(历史)、想象(诗歌)三种途径通向知识与真理.自然、世俗、宗教构成历史的层级,与自然交往为人之始基,自然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由科学揭示,对自然的利用由艺术、工艺与制造来实现.[5]347围绕真理-自然之枢轴,利用自然的工艺、揭示自然的科学与哲学,实质处于同一知识脉络的不同层级,功能各异,求致真理则异曲同工.当时代累积的技术需求由新生资产阶级与封建改良者提出时,工艺从经验向理性知识升华已完成理论上的准备,编纂科学、艺术和手工艺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同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哲人一样,狄德罗思考宇宙的基点,从17世纪形而上学思辨的内在世界转向实在的世界.他认为过往的哲学研究,抽象科学占据“最优秀的心灵”时间太长而结果太少,有益实效的确实知识未被研究.忽视理性认识与事实认识的关系,导致“文字是无穷无尽地增加了,对事物的知识却仍旧那样落后”的结果.[6]72改变这种状况,在科学世界,实验物理学和自然历史需取代数学独尊的地位,“科学将实现一次伟大的革命”[6]55;在现实社会,须运用理性重整手工劳作的工艺技术;经验与实在构成这两个方向发生转变的交集.
狄德罗承认观察与实验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若认识在人们感觉范围内的对象,感觉则是知识的来源,凭借观察与实验,感觉得以延伸,二者位于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无限丰富的实在是它们共同的对象.人与生具备感官和需要,直接运用官能创造工具、仪器或发明,以满足需要;官能还赋予生人秩序、关系、条理、比例、统一等经验性概念.人运用智力官能与操作官能来满足自身需要,并在悟性中自觉地勾画出有关秩序、关系、条理、比例等概念.人处在实体包围之中,历时累积的发明与技艺持续唤起人们对相关概念的感觉,这些感觉到的概念进入悟性,形成关于物与概念的自觉的认识.悟性须借助感官去察觉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关系,[7]22-24感觉的可靠程度还取决于辅助感官的工具或仪器.停留在理智中的事物只是一种意见或概念,存在真、假、认同、反对等可能性,只有和外界联系起来,得到事实检验的意见或概念才得到可靠的结论.造成这种联系的或是实验,或是推理(观察-实验),或是穿插实验的推理锁链.[6]58
狄德罗思想的唯物基点,发自改变17世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却无力引导对部分实践中事实的认识,笛卡儿基于数学思辨建立的理性体系有必要纠偏,鉴于此他将理性的功能性置于思辨性之上,理性被充分置于笛卡儿建构理性体系所忽视的实践活动、实际现象与关系中,重视社会、历史中的实在之物与人的能动性,即在数学分析理性有效的数、量界限之外,发现“有用的”理性.在狄德罗看来,哲学理性的生长,在于把搜集新事实纳入哲学家的工作,而不仅是哲学家对无偿占有他人搜集的事实进行比较分析.《百科全书》“观察”词条强调:“事实,不论是什么事实,才是哲学家和观察主体的真正财富.”[6]64观察、思考和实验是认识自然的三种方法.[6]62
狄德罗认为,哲学研究的真正方式,“过去和将来都是应用理智于理智;应用理智及实验于感觉;应用感觉于自然;应用自然于工具的探求;应用工具于技术的研究及完善化.这些技术将被掷给人民,好教人民尊敬哲学.”[6]63-64这里的自然实在,一端指向感觉-实验-理性,另一端连着工具-技术,如果说一端是哲学家的事业,另一端则紧贴民众的实践,技术应用将哲学与民众联系起来.他用新的哲学眼光审视,既往存在两类哲学家,一类有很多仪器而很少观念(实验技术操作者),一类有很多观念而根本无仪器(思辨哲学家).向自然实在寻求真理,则需要思想者与行动者组成“哲学的联盟”,这个联盟为行动者提供思想目标而免于盲动,共同应对自然的阻力.[6]53这种超越学术研究自固畛域而走向联合的自然哲学纲领,预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百科全书》编纂正是狄德罗自然哲学思想通过科学、工艺和技术深入经验世界,进行批判性认识与全面整理的一次“模拟自然”的实践.
狄德罗之前的百科全书,因工艺技术内容零星、简略或缺失,“百科全书”之名难副人类知识统一之实.英国钱伯斯编《艺术与科学综合词典》尽管名重一时,却未及工艺技术,未见手艺人,作坊里存在值得学习的东西终究未识,两卷篇幅甚至远未容纳有关艺术与科学的知识谱系.法国《百科全书》认为,工艺缺失违背了百科全书知识体系完整性,远在对整部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影响之上,为此《百科全书》为工艺与工匠辟出充足空间,将知识统一的哲学意义化作《百科全书》的第一实践.
朗格尔刀剪匠家族后裔狄德罗,与达朗贝(1758年退出)主编《百科全书》的同时,独担当时仍受法国文士普遍看轻的“机械艺术”类词条编撰,编纂宗旨之一即揭示工艺、科学与艺术诸门类在理论与实际、原则与细目方面的完善的知识.[3]55手工艺的真正价值与公正认同被历史地低估,恰是亟待自由平等、批判理性、人文主义等启蒙精神烛照之地.《百科全书》主要从知识平等、工艺经验理性化、传统工艺的社会境遇批判等三个层次,为传统工艺创构通往现代的理性之路.
相较于分类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真正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知识综合,大量分散的知识被纳入“百科全书体”,组织知识习用的学科分类隐入独立的知识元(词条)中.《百科全书》在体例上采用独立的词条形式呈现知识与经验的基本概念,按词条首字母音序排列集成;将一切科学、艺术与技术编成“系统树”,明确一种知识的分支与其他知识关联的整体性,特别强调各种知识的起源,每个词条阐释不只限于内容方面,起源、历史、现状所至、问题所在皆须阐明.每个词条内容包含所涉学科门类与知识关联,这种“交叉参见法”(“百科全书”词条)用于工艺和科学条目,意在揭示日常经验与科学理性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合乎科学的研究范围.这里不见任何学科或学派的界阈,把各种知识平等而无偏见地交给读者,读者依自身需要或理解自由组合,以激发基于新知识谱系的再创造,改变固化的思维模式.①弗·培根创立统一的人类知识体系理想,提防学派类系对知识整体性的干扰.他认为认识领域的错误与偏见源于一种“凝固的主观”,即人心中可能存在的四种“偶像”,铲除四种“偶像”是消除认识错误与偏见之本.族类偶像,指历史累积的习俗与观念;洞穴偶像,指环境限制的行为与观念;市场偶像,指群聚关系所致语言与名称之游移的混淆的联想;剧院偶像,指各派学说把其对象编造于自拟的类系中,好像编戏,读者如同观众而自然入戏,为学派类系所编.他主张必须把一切学说及其编造的类系都视作一出戏,看戏而不把戏当作实事,我们则不受类系门户之欺,获得独立、自由、公正的认识.狄德罗《百科全书》运用“权称单体”词条独立命名、自然排序法,是对培根知识统一理念的实践与增进.杨家骆.狄岱麓百科全书[J].新中华.1946,3(3):80-83.例如“艺术”词条,注明(百科全书、方法论、理解、记忆、自然史、应用艺术史)6种关联命题;“冶金术”词条开列的参阅条目,涉及矿石、金属、物质、工具、化学工艺等各类问题22种.“百科全书体”避开门类差等、体系窠臼与主观蔽障,在整体结构中实现一切知识自由平等,通过这套整体知识脉络,从一门艺术或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可以通往其最深远的结果;或从某种结果上溯基本原理;或沟通学科际联系.[3]103工艺则与它曾无涉的各种知识建立起内在平等与实质关联.至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形成完备的编纂体例.
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我决定来一招釜底抽薪——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向家长汇报,并建议家长不要再给孩子零花钱,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对孩子进行控制。我们还商定对小胡进行“无缝”监管,每天由家长亲自送孩子进校门,放学及时到校门来接孩子,不给他的任性留时间。随后的一个星期,除了正常上课,小胡必须时时跟在我身边。历时一个多星期的持久“捆绑”战,终于祛除了他身上的戾气,他看我的目光也开始带着敬畏。
法兰西科学院与手工业工匠间矛盾所致工艺世界理性缺失,《百科全书》超越科学院、大学等官方学术机构,在科学方法与工艺世界间建构理性的桥梁.18世纪中叶,法兰西古老的农业与手工业体系供养着欧洲人口最多的帝国.法兰西科学院注意到实用技艺的生利价值,却在科学院学者团体与工匠间横起隔膜.1699年《法兰西科学院章程》第31条规定,科学院考察“是否一切机器都应该从国王陛下那里得到特许.科学院将确证它们是否是新的和有益的,并且作品得到认可的发明家,将有责任为科学院留下一个其发明的模型.”工匠一方并不认同自己的技艺价值由科学院仲裁、发明创制被科学院褫夺,君主专制与精英意识强烈的科学院激起法国工匠一致反对,工艺技术获得理性支持的途径亦被阻隔.
将手艺的惯常经验提炼为规范系统的理性知识,是一项积久待发的全新事业,创作小说、政论与数学演绎的头脑,必须面对工匠默会经验如何激发并充分表达的挑战.法国各行业最优工匠和作坊成为狄德罗采撷的“自然”对象与实验室,深入观察,采访记录,亲自操作复杂工艺;将所得第一手资料分析编纂成图文;再就既成图文回访提供资料的作坊与工匠,讨论修正,甄别异说.专门的绘图员进入作坊精确绘制机器、工具与工艺流程图像,制成总图、详图、部件关系图,描述技艺广及农业耕作、运河御水、矾矿加工、刀剪制作、磨面、制糖、造纸、印刷、丝绸织造诸类600余幅精美图版,远较钱伯斯《艺术与科学综合词典》30幅图解详确,配合文字解释使传统工艺的技术叙事严谨详明.看重狄德罗《百科全书》技术价值的论者指出:“《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图解的木版印刷的特点,这些木版是对技术活动的理性认知与手工艺的赞词.”(Simindon,1969)经由科学方法整理的传统工艺,化作适于技术传播与交流的图文语言,渐补工匠之手与学者之思长期隔离的鸿沟,传统技艺随之导入“发现问题-反思-改进-提高”的现代技术路径,推动既有工艺超越凝滞故态.
《百科全书》通过专家独立编纂、沙龙自由论辩的整体组织方式,将工艺编纂置于专业与志趣驱动、自由批评的开放空间.狄德罗确定《百科全书》的非官方性质,以保证独立见解,他相信这项持久的事业需要个人基于兴趣与专长的长期性,而非政令强制之短时兴起.坚定辟开官方主导的另一面,则是资金紧张、出版审查等与《百科全书》如影随形的困厄.《百科全书》作者群即邀集各业专家形成松散的民间团体,定期参加沙龙交流,如弗若兰夫人沙龙、罗雅尔街沙龙,聚集狄德罗、达朗贝、卢梭、杜尔哥、布丰等启蒙哲人,玻璃制造、矿物学、冶金化学、地质、矿业、农业,与宗教、政治、伦理同为关注的议题.《百科全书》每卷出版后,沙龙聚会为其指摘错误,供再版修正.狄德罗谑称罗雅尔街沙龙为“犹太会堂”,寄意“不断集会、永恒争论”的理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工艺担荷的意义:“工艺学会把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类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暴露出来,因此也会把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及由此生出的思想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暴露出来.”[8]410此前一百年,狄德罗深入工艺世界,已探及这条基本脉络下的工艺内涵.狄德罗眼中的工艺,作为知识,实用性经验知识与抽象知识平等;作为人,创造经验知识的工匠与构造思想世界的文人平等,各具相通互补之短长.启蒙就是要为造福一切人类社会的手工艺确立与其使用价值、隐性价值之和相当的知识尊严,及其与传统知识门类等价的社会尊严.他内心充满扭转手艺不公境遇的激情与理性:“我们的一切日用必需品都离不开各种手艺,一切实用性都是人类智慧的最好证明.如果没有这些成为人们冷酷的讽刺对象的手艺人,那么,那些诗人、哲学家、演说家、大臣、战士和英雄们,就会全都赤身露体,也吃不上面包了.”[3]175
启蒙思想的批判性直指手工业自身与社会加诸它的既定传统.狄德罗认识到18世纪法国手工业的困境,①18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总体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占比80%,手工业生产占比20%(其中纺织业48%、冶金业15%).手工业形成新旧两种类型,以羊毛、丝织、棉纺织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居主流,冶金、炼钢、煤矿为新兴工业.[法]丹尼尔·罗什.启蒙运动中的法国[M].杨亚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4-515.一是由于学者与工匠相隔,导致匠艺远离知识,学者不问艺事,从劳作中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机会虚掷,工匠自身缺陷极易转为他所加工事物的本质缺陷而生抱怨,却无付诸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百科全书》实地调查作坊时,为谋生凭本能干活的工匠们,能明白工具者百不择一,更不乏劳作40年对所操作机器一无所知者;二是手艺与工匠受社会偏见蔑视,加剧了手艺缺乏公开交流与社会隔离的行风,造成一个封闭、自足、停滞的手艺“孤岛”.18世纪法国社会与经济改革的目标,迫切要求制造高质量的产品,获得与外国产品竞争的优势.路易十四时代财政大臣柯尔伯(Colbert)曾预见,民族产业和制造业的建立,是王国的真正财富所在(“艺术”词条).
为此,狄德罗提出变革传统技术运作方式的三点主张.其一,将一向保守在行会或私家的技术秘密毫无例外地公之于世.封闭的社会通过隐瞒有用的技艺使行业立足,有一己之利,无普惠人类的公共利益,狄德罗认为,“隐瞒一宗有用的秘密,就等于犯下了侵占社会财产罪”,技术进步因封闭而停滞.公开交流将打通工匠出力、学者出知识建议、财力出资生产之间的联络,建立有效的社会沟通,促工匠走出“手艺已尽善尽美”的狭隘.通过取消技术秘密与行会禁忌,公开化的技术信息将赋予获得者一种普遍性力量,社会从技术解放中获得一种新的推动力(D.Roche,1993).其二,同业生产者的规模化取代分散的私家制作,聚集产生的技术竞争可以使工艺和风格得到改进,保证工艺效率与产品最优.当时法国著名的里昂织造,难被外国同类产品超越,差异不在类同的行业、材料与方法,而是里昂有3万工人用同样的材料分工织造,其中不乏创新的头脑会设法节约材料、优化工艺、缩短工时,从而带动工艺环节整体更新,保证产品质量常优.其三,法兰西科学院的学者应进入工场作坊,收集各种工艺情形,研究解释,发于著述,意在吸引手艺人来读、哲人来思,还要吸引当权者为振兴实业有效地运用权威与奖赏(“艺术”词条).为人们提供一切必需与益处的手工艺,本应是一项全社会助力的事业.工艺词条的撰写从“读者对此毫无了解”的预设出发,写出真正可供常人使用的参考书,所传达的技术启蒙思想,期望开示工匠“从未想到过的见解,或一些若非干活多年便不会观察到的事情”.
工艺理性知识与工艺启蒙思想随着《百科全书》全面出版②1777年,狄德罗坚持26年的《百科全书》全部出版,共33卷(正编28卷、补编5卷),包括文字21卷、图册12卷(收图3112幅,说明923页),科学和工艺(场景、流程、设备、机器、工具)详尽的机械图解与说明构成图册的全部.1781至1832年间,法国书商德韦里亚、庞库克先后对《百科全书》改编扩充,根据知识主题分类分卷,出版《方法百科全书》约102分册337编.而超越手工作坊与狄德罗的有限空间,渐入法国以至欧洲公共领域,《百科全书》的法国读者圈首先成为可能获取工艺新知或选择向外传播的中心.然而,狄德罗的工艺理想,是需要工、学、官、资各尽其力的社会事业,工匠与新兴资产者业主尤其作为技术主体,则是亟待接受工艺理性与启蒙思想的主角.《百科全书》工艺内容目标受众与真实读者间出现的偏差,③据达恩顿教授对《百科全书》四开本在法国销售对象的实证研究,读者职业分布规律为:律师、行政官员和牧师类职业群体居首;最高法院法官、军官类特权阶层次之;在商业和制造业主中销路不好,里昂、马赛例外;小商人、工匠等普通民众仅可能通过文学图书室或借阅接触该书.《百科全书》读者的绝大多数为法国旧制度下的传统精英与资产阶级上层,工业和商业资产者少得不成比例.[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M].叶桐,顾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290.使《百科全书》在全部出版前后五十年间,唤起知识阶层对技术主题的兴趣,且为部分传统工艺改良输入有效的方法.
18世纪60、70年代,农业、技工、医学、药剂学等新型专业技术协会开始在法国各地出现,工艺协会(Societe des Arts)、自由仿效协会 (Societe Libre d`Emulation)致力改进制造业,[9]178再度成为法兰西科学院设法控制的对象(T.Hankins,1986).法国革命期间,技术创新与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教育成为无争议的主题.根据国民会议法令,1794年创立国家工艺博物馆和综合技术学校(又名百科工艺学校,écol Polytechnique),自上而下形成以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作为欧洲第一所科学和技术博物馆,国家工艺博物馆循着《百科全书》工艺思路,收藏各种机械、工具、图纸和科学仪器(如拉瓦锡用过的化学仪器).例如一台旧式丝织机藏品,是改良为雅卡多提花织机(Jacquard Loom)的母机,两件机器见证里昂丝织业兴盛的技术源流.博物馆有三名演示员和一名制图员,开设免费公共演讲,不时增加新课程,技术普及的实行为其赢得“工业神学院”称誉.[10]20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国人之哲学”词条中指出,法国仅从受人称道的生产方面认识中国文明未免褊狭,欧洲现有不少关于中国工艺的丛书,各方却因争执于译文正确性而无实作.无论对于中国工艺,抑或文艺、制度、哲学等方面,法国需要全面了解中国,事实却是在片面中暗自摸索.[11]《百科全书》把工艺主题与异域中国、当时法国文化界某种症结联成一个紧要问题——激活中国工艺对于法国的技术价值——并呈示读者,逐渐吸引素远工艺的法国人文学者用心技术译介.革命风潮过后,1830至1840年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将沉寂于法国近二百年的明末中国手工业类书《天工开物》择要译述,植桑、养蚕、竹草造纸、银朱提炼、铜合金、制墨、蓼蓝染料提取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和科学思想,在《化学年鉴》、《科学院院报》等重要科学刊物发表,部分中国工艺使一些陷于瓶颈的法国和欧洲工艺重获生机,例如昂贵的麻布造纸转向竹、树皮、茅草等新原料,黄铜、白铜欠佳的品质受中国铜合金原料配方与比例选择法的启发而得到改进.[12]597中国工艺成为启蒙运动时期流行的中国元素,进入欧洲和美国科学家、农学家服务实用的研究视野.
《百科全书》出版后在法国传统精英与资产阶级上层形成的读者圈,相当长时期并不能使工匠与新兴资产者直接获得工艺新知.当时“有不少关于科学的书,但涉及人文学科的却不多,有关技术工艺的几乎没有”,有鉴于此《百科全书》以启蒙工匠为主角填补的工艺空白,却无缘真实的技术阶层,对于为谋生凭本能干活的工匠,“困难而细致的使头脑开窍的作用”止于狄德罗诉诸图文的理想.[3]106-107在工艺呈小规模可以分散于作坊或个人手中的最后时代,工艺自下生长的本质与官方欲自上而下统驭技术的深层矛盾贯穿18世纪法国,而由启蒙技术阶层弥合这一矛盾的可能变得渺茫,知识阶层的技术情态部分影响着技术阶层与机器的改进问题及其更新程度.
《百科全书》建构的工艺学缘,处在法国传统工艺向机器工业的转折点上,呈现了日常经验理性化、着重历史与批判传统的工艺图景,以及对待工艺世界那种矫枉、启智的人文情态,特别是以启蒙思想独有的普世价值适用于既存技术认知与传承的观念和方法.这既从一种全新且面向现代的学术文化方面保存了传统工艺,使其即将身处机器工业洪流而可能免于质随形逝的“必然”命运,也就保存了法国由工业革命前传统工艺到现代技术的连贯文脉.处在工业化前夕成熟稳定最后状态的传统工艺,能够经启蒙思想实现具体而微的批判与整理,在世界其他文明近代化历程中绝无仅有.翻开《百科全书》可以查找传统工艺可分析、复制的精准范例,欣赏雕版画表现的工艺理性与技术美学,传统工艺与工艺精神的延续由此获得信实的依据.手工业之于机器时代仍独具其价值,可以增进人们的工艺兴趣,发挥智巧,制作机器所不能制作的物品,创造出比机器所能生产更大更美的财富;犹如机器工业之脑,为机器工业制作模型,提高机制品的品质.[13]可见,近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法国工业革命中,手工制作奢侈品行业仍保持活力;鞍具制作传统工艺一成不变地沿袭至今.[14]134臻于极致的手工工艺传统更成为融入法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尖端智慧.严复将《百科全书》视作“学术左右世运之功”的一个力证,它所呈示的工艺学缘,随着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扩展,为法国乃至欧洲深厚的工艺经验传统注入文化价值.
回到工艺学缘实践的狄德罗自然哲学,他在《对自然的解释》结尾预见,前方社会发展将以“有关人类自身福利的研究”为追求,现实中人却“对于一些最普遍的物质的属性都还不能确定.对于所患疾病、树木修整、犁的形式的知识,地球似乎还只是昨天才有人住的.”[6]121-122《百科全书》工艺部分,这个“《百科全书》最重要部分,即读者最爱读,也是最难完成的部分”(“绪论”),专门对人类认识自身生存世界的基本问题给予启蒙引导,并将其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石与“爱真理和道德,恨谎言和罪恶”的信念植根最普遍的工艺世界.出于对17世纪深受“一个上帝,一个国王,一种唯理主义”禁锢的法国社会传统的反动,狄德罗自然哲学自觉地将始于培根的统一知识理念归结为一种实践方式,离群思辨的哲学由此被重新拉回搜集事实而非仅仅占有(分析与比较)事实、寻求效用而非仅仅理性评判的世俗世界,把理性思辨置于源起经验的基础之上,有必要正确认识带给每个人实在用益的事物和实践,以救赎那些被“有用的东西所弄糊涂的”哲学家的理智.[6]122
狄德罗对于自己预见的前方社会和冲破世俗的问题保持着清醒的洞察——献身自身福利研究的明智的人们,“最早将在一千年以后”或“将永远不愿”回答这些现实中仍不知其所以然的“最普遍的物质的属性问题”.这个手工艺(最普遍的物质的属性与行动)哲学问题,正是我们重识技术类型演进意义的根本问题,“唯物主义者”盛名之下的狄德罗,其实对“物”的关怀内涵更丰富的意义结构.
[1](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UNESCO.Announcements:Commemoration of the Bicentenary of the Death of Denis Diderot(1784-1984)[C]//Stud.Hist.Phil.Sci.,1984,(15)3:261-264.Great Britain.Pergamon Press.
[3](美)斯·坚吉尔.狄德罗的《百科全书》[M].梁从诫,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4](法)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M].张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英)弗·培根:新工具[M].许宝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对自然的解释[A].狄德罗哲学选集[C].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论美[A].狄德罗美学论文选[C].张冠尧,桂裕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资本论[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美)托马斯·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M].任定成,张爱珍,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英)亚·沃尔夫.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上册.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法)保罗·欧西尼.狄德罗与百科全书[J].刘葆寰,译.中法文化月刊,1945,1(5):11.
[12]潘吉星.宋应星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3](英)N.Wymer.手工业复兴是战祸的一个收获[J].手工艺,1944,(1):5-7.
[14](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M].朱淳,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