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勇
[摘 要]科学作为我国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之一,它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认识方面的培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具科学趣味就应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科学,在记录中读懂科学,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科学,从而爱上科学。
[关键词]科学教学 小学生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82
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学习与接受能力亦很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让科学教学更加具有科学味,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科学,理解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最初让学生接触的便是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认识。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动植物,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再由学生在课堂中将这些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一起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观察的动植物认识得更加全面。
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观察树木的外在模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后得出樟树由树径、树枝和树叶构成。教师再提示学生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并带领学生重新观察,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樟树不仅只有长在外面的树径、树枝和树叶,还有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树根为什么会长在土里?”教师就可以顺势解答,树根就是樟树吸取养分的媒介,树根深埋在地下,通过吸收土地里的水分,来让树木生长得更加高大。学生明白了树根的作用后,也许又会提出问题:“既然树根能够帮树吸收养分,那树的其他部分呢,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呢?”教师同样做出相应的解答:树径在生长,让树木越长越高;树枝也在生长,给鸟儿栖息,供树叶摇曳;而树叶呢,它可以吸收阳光,美观的同时还可以在夏天供人们乘凉。不只是樟树,世界上所有的树木,大都是由树根、树径、树枝和树叶组成的,每种树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樟木树的同时,也对其他的树种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形成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习惯,学到了相应的科学知识。
二、记录学习,在记录中读懂科学,认识科学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科学全无兴趣,且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都比较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以自身为主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时辅导,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生寻访小动物时,可以带学生观察蜗牛。从蜗牛的体征、爬行方式、爬行速度等方面来认识和了解蜗牛。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去观察各种蜗牛,并通过拍照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这些小动物记录下来。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整理,到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课,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将他们观察记录到的知识拿来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天性使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认识蚂蚁。如教师可以提问:蚂蚁有多少条腿?是不是所有蚂蚁都是黑色的?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就会发现蚂蚁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还能搬动许多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蚂蚁是一种很团结的动物,它们有“哨兵”,一旦“哨兵”发现食物,就会召集同伴来搬运。蚁群中还有“工蚁”和“蚁后”,分工各不相同。通过介绍,学生就会明白,原来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有这么多故事。
三、实验总结,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爱上科学
在学习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将会使课程教学更加富有科学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对教学效果会有较好的影响。如在学习《静电现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静电,那么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在进行一定的理论知识教育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了有关静电产生的理论知识,而通过实验,学生对静电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知识牢牢印在了学生脑海中。又如《做一个钟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学生动手能力极强,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回忆有关钟摆制作的科学知识。当钟摆被成功制作出来后,学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会因此爱上科学。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要让课堂教育更具有科学味,必须从实际教学出发,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知。通过让学生走进科学,参与科学研究来学习科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科学知识,再通过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爱上科学,这样的科学教学将更具科学味。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