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兴颖
案例: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后,我按照惯例引导学生复习。课始,我先出示26+9、15+9、18+8、26+8、17+7、26+7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1:26+9,先算6+9=15,再算15+20=35。
生2:15+9,先算5+9=14,再算10+14=24。
……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依次板书各题的答案)
26+9=35 15+9=24 18+8=26
26+8=34 17+7=24 26+7=33
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复习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问题。”这是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且经常乱提问,我准备忽略他的提问,于是说:“有什么问题下课后再说吧!”“不行,我真的有问题!”我想着后面的习题,真怕他耽误复习进度,但看到他是那么的焦急、激动,又不忍心,只好说:“那你说吧!”得到我的批准,他非常兴奋地说道:“昨天晚上我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几十几加9的结果就是把十位加一,个位减一。所以,我都不需要算,直接就能说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结果。”我没有想到他真的动脑筋思考问题了,而且他提出的计算方法值得研究。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他的方法了吗?(学生有的在思索,有的在摇头)
师:我们请他再举例清楚地说一说,好吗?(大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于是他非常兴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15+9=24后说:“十位原来是1,现在的结果是2,十位加1;个位原来是5,现在是4,个位减1。”他不仅在写,而且自己动笔画了画。台下有的学生发出了感叹声,有的在点头……我趁势引导,问:“他的方法是不是对几十几加9都适用呢?”
生3:老师,我们可以多算一些题目呀!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举例算一算,好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动笔计算,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
生4:我们组算了十几加9,结果十位都是2,个位都少1。
师:都比谁少1?
生5:都比十几的几少1。
生6:我们组挑选了25+9、35+9、45+9、55+9、65+9、75+9、85+9等题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十位上都是加1,个位上都是4,比5少1。
生7:我们组的题目是随便写的,结果都是十位上加1,个位上减1。
师:看来,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陷入沉思)
师:同学们,两位数加9和两位数加1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8:都要在十位上加1。
师:个位上有什么不同?
生9:两位数加10的时候个位不变,而加9时个位上就要少1。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把加9看成加10,十位上要加1,可实际上不是加10只是加9,所以个位上还要减1。
师:刚才×××同学帮我们找到这么好的方法,我们就把这个计算的小窍门命名为×××计算法,好吗?
生: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练一练。(师出示一些几十几加9的题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回答得又对又快)
师:同学们,我们计算几十几加9已经有好的方法了,那么几十几加8、几十几加7有没有这样的好方法呢?小组试一试、找一找,好吗?(生自由探究)
生10:几十几加8的结果是十位加1,个位减2。
师:为什么个位减2?
生11:因为8比10少2。
生12:几十几加7的结果是十位加1,个位减3。
……
反思:
1.每个学生都是天使
在本节课中,如果我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估计就没有后面精彩的教学。作为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想法要给予鼓励、引导,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知识的生成
其实,本节课我准备了一些精彩的计算题,当学生打断我原先的预设时,我迟疑了,但我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进程,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比原来的预设要好得多。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讨论是有效的、方法是肯定的,他们不再惧怕和讨厌计算,且能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不正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吗?
3.知识的延伸不可忽视
当我提议这种算法以×××同学的名字命名时,其他学生非常羡慕,因为他们也想获得这样的殊荣,也想抢在别人的前面解决问题。这里,知识的延伸、拓展建立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上,使学生习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活动,只有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与实践。
(责编 蓝 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