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红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算规律。通过学期期末的检测统计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有显著提高,对计算的兴趣更浓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自觉地模仿这种学习模式进行自学计算。以下是我对中年级笔算教学的几点尝试,通过多次检测,发展效果明显。
一、由已有计算经验入手,初步感悟算法
计算教学的安排一般是每个课时都会出示一幅场景图,目的是引出某种运算,写出一个运算式。其实,我们可以从计算的本身出发,让学生写出几个与今天学习内容有关的计算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和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这样的导入更具有针对性。因此,我每次教学计算内容时,课前都为学生准备几道和本节课所学有一定关联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复习题回忆已有的计算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如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时,有这样一道例题:“60本《科学天地》,每20本一包,能打成几包?”课堂上,我先出示6÷2、8÷2 9÷3、16÷4等口算题,在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结果后提问:“60里面有几个十?6里面有几个一?6÷2=3,那60÷2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因为已经有6÷2=3的学习经验,学生纷纷说道:“6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3个十,就是30。”“60和20后面的0先不管,6÷2=3后,再把0填上。”……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探究中去,轻松地掌握了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其实,各种计算就是口算的重新组合,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计算能力。所以,每节课伊始,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题、心算题、笔算题。尤其是教学计算单元时,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复习题。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学生已学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且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只是试商方法略有不同而已,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几道复习题:“192比较接近几百几十呢?32比较接近几十?29接近几十?145接近几百几十?”
口算:160÷20 190÷30
笔算:124÷4 146÷3
教学:192÷32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我再引导学生说出:192可以看成180,32可以看成30,所以可以商6。学生因为有之前的复习基础,所以对这些不难理解,自然地掌握了试商的方法,类似的算式都轻松解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回忆已有的计算经验,自主探究算法
计算不是简单机械的运算,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在进行计算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一读每个算式,当然,这里的读不是一般的、无目的的读,而是要认真分析算式,解读算式的本质。如计算35+23时,各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应用的是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加法,这时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口算技巧和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能力。学习笔算乘除法,其实就是在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口算和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才能使计算又对又快。
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先出示144×5、116×5这两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在学生板演后让他们回忆总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再将这两道算式变式为144×15、116×15,并提问:“这样的算式你还会算吗?试一试,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144×15这道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分解为144×5=720、144×10=1440、720+1440=2160。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将笔算化为口算。然后我通过课件出示144×15=2160的竖式,如下。
144
× 15
720
144
2160
此时,学生更容易理解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时,积的末位为什么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的道理了。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我指出:“这里的1表示1个十乘4等于4个十,应该写在十位上。”然后让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写出这三个式子,再引导学生写出竖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的理由,并且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尾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的知识点。这样教学,既突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重、难点,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算理,而不需要提醒并反复强调“得数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学计算时可先引导学生解读算式,用口算分步计算,再将每一步的结果写到竖式上,这样由横式——竖式的过渡会更自然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熟能生巧了。
三、新旧知识间对比练习,发现运算规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会导致他们对重复的活动感到厌倦,因此我们要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设计多样化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利用好课后的习题,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掌握计算的本质,不断归纳总结出隐藏其中的运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进而能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的“想想做做”时,我重点让学生对比以下练习的第(3)题,要求学生先不计算,再引导他们观察每一组算式,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1)378÷2 (2)465÷3 (3)532÷4 (4)846÷6
378÷6 465÷5 532÷7 846÷9
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它们的被除数相同,除数不同。接着我又问:“不计算,你能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吗?”在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为什么上面一组算式的商是三位数,而下面一组算式的商是两位数呢?”因为上面一组算式的除数等于或小于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所以商是三位数;下面一组算式的除数都大于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因此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最后,我再让学生验证计算,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进行对比性练习,既避免了枯燥单一的计算,又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计算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计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了解算理外,更要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发现一些隐含其中的运算规律。这样使计算学习有章可循,让学生真正了解计算的内在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一课中练习一的第6题时,我让学生先填表(如下),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被除数\&20\&40\&80\&160\&320\&除数\&5\&10\&20\&40\&80\&商\&\&\&\&\&\&]
在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后,我再让学生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我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商不变规律)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笔算教学时,应先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初步感知所学知识,然后以已有的计算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再在新旧知识对比练习中自然发现隐藏其中的运算规律。这样还原计算的本质,让学生的学习从计算中来,再回到计算中去。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