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本文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现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原则、模式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模式
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而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主张[1]。塞利格曼认为,二战后“众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应该怎样在正常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2]。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曾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人生[3]。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成长性更强[4]。
一、积极心理品质
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它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5]。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证实,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和促使心理疾病的好转,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及个体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及培养原则
1.内容
经过大量的本土化研究,孟万金等[6-7]的研究表明,从中小学到大学,积极心理品质由六大维度15项逐步分化为20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大学生分为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六个维度。可以看出维度有一致的地方但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在中小学阶段聚合在一起的几项品质到大学阶段就分化为各自独立的多项品质。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科学依据。
2.培养原则
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兼顾认知传授[8];以阶段性重点品质培养为主并兼顾其它。
三、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主题圈定方式。一方面,可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日常心理咨询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访谈及网络调查等形式从学生中选出学生感兴趣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团队你我他、阳光校园设想、健康人格漫谈、人际交往、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考前应对策略、放松技术、珍爱生命等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以生活化、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主的原则来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体现当今学生的最新心理动向,满足各阶段学生所需,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内部动机,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课堂组织形式
主要以小组为载体进行。在第一次课的分组时,若出现混班上课,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进行随机分组,学生自行选出本组组长、副组长、组名、宣言等,并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情况。之后课堂内外的诸多活动都可以组为载体开展。做到人人能参与,个个有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超越、节制等积极心理品质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3.课堂环境的创设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出现[9],在一些实践活动课中作为“观众”或“特邀嘉宾”的角色。其次是心理氛围的构建。倡导和谐、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的前提。唯如此,学生们才有畅所欲言、“我秀我乐”的参与冲动。再次是物理空间。若条件允许,可选择有活动桌椅的教室或室外进行,空间的弹性变化与流畅更能提升人际交流的效果。
4.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是现今课堂不可或缺的,这里仅就适于有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及实践活动课层面作一探讨。
(1)体验法
“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融入各种教学方法之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10]。以下有两种特殊的体验方式。
积极体验,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的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1]。个体的积极体验越多越易于产生自信和完善自我的愿望,激发自我潜能。这是种内在需要,利于激发内部动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在“情绪与情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冥想躺在海边的情形来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可回忆自己最开心的时刻,这种体验可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流畅体验[5],“流畅体验”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奇克森米哈利最早提出。“流畅”即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为杰出时的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运动员所谓的“处于巅峰”的状态,艺术家或者音乐家的“灵思泉涌”,其实都是流畅体验的感觉。处于该状态中的个体感受到认知高效、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而非外部的奖罚等激励机制。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认知、超越中的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2)游戏活动法
具体活动可参考户外心理素质拓展的相关主题活动并结合课堂积极品质的阶段性训练内容来进行,地点可在室内也可以延展到室外。如“进化论”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社交智慧、积极主动、乐观及思维力等积极品质;“数数字”游戏对审慎、思维等品质进行锻炼;“优点轰炸”让学生感受爱及友善、真诚、宽容,继而焕发希望与信念等积极个性品质。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众多积极心理品质,更可借助游戏进行行为矫正和塑造。endprint
(3)资料分享与讨论法
资料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励志案例、普通人成长中的成功故事、网络热点新闻等。来源可以是教师,更可以是学生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提供的各种资料。课堂的组织模式:教师说明课堂活动主题→呈现相关资料或鼓励学生附加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初步达成组内意见→组建临时评审团并说明评判标准→各组代表展示自己成果→公布评审结果→教师引导总结。为避免以往讨论课“形散”至“神散”的低效状态,激发全体参与的热情和团队精神,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里实行“评审团”打分制。评审团成员由各组推荐1~2名组成,成员实行弹性制,每次讨论课可随机选出,条件是拥有责任心、认真、热情、公正的心理品质。教师可事先设计印制好打分表及打分标准,分发给评审团成员进行现场打分和公布结果,在打分时采取避嫌规则。以上每个环节都可由学生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主角是学生,人人有机会。
(4)自助式教学法
“自助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心理自愈的力量,关键是要有人激发这种神奇的潜能,我们要做的是增强他们的积极力量,让这些力量去支撑起学生强大的内心。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广义的课堂,即可以把课堂延展到心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自助式测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其测试要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积极情绪体验量表、幸福和谐生物反馈系统等工具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状态。通过比较科学的测量,让学生自己适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发展方向;老师也可通过定期追踪测量,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培养效果,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自助式心理辅导(或朋辈辅导):教会学生运用同理心,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帮助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在助人时又得到自助。如怎样培养自信心、考前心态调整、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等都可以通过朋辈辅导得以解决。
自助式心理暗示,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训练、写微博、说说、改变服装发型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积极能量。
自助式心理激励[12]:引导和训练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人相处中可以通过接纳、欣赏、鼓励等方式彼此施加心理影响,对取得成绩的同学赞赏、表扬,给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学理解、尊重和鼓励等。
自助式“营养餐厅”:为弥补大班教学受众多、学生汲取营养“旱涝不均”的不足,可发挥网络快捷、隐蔽、实时、互动性强的特点,开设公共信箱、QQ班级群、心理网站等,即“营养餐厅”。在这里,把课上布置的生活作业、课堂相关知识与技能、团队活动、学生们提出的常见问题、困惑与建议、老师答疑及日常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策略或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与调整等,都可以在此归类呈现,方便学生随时选择与适时分享。
5.课程评价方式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意义,强化发展功能,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首先,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等级评价的考核方式。其次,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并凸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包括:出勤、平时生活作业、课堂讨论及发言、团队作品展示等。学生自评、学生小组内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都可以作为平时考评依据。期末成绩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个人成长记录与反思等为内容的小论文形式上交作业。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并随时做好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的记录。在大教学班中,可以组为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记录,教师则适当监控和课后汇总,这样可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和过程记录中的疏漏。
四、注意事项
1.师资要求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对任课老师都是一种全新尝试和改革,而师资队伍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13]。召开阶段性的由全体任课教师、主管领导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发动、研讨、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等。统一教育理念,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
对教师个体而言,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外,更需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自我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困扰,强化心理资本,提高自我胜任感(自信品质),增强心理韧性,以良好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并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氛围,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差异性
不同的学龄段、年级、培养层次,有着不同的培养主题,这就要求课程开设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共融,同时更可以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而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性活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整个学校工作的氛围,要真正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园文化、学科教学、学生工作都需要体现出快乐、友爱、勇气、智慧等积极属性。环境育人,师生均受益。唯有这种氛围中的个体才有乐观向上的源动力和积极适应环境、追求自我超越的梦想,才会爱人爱己,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2] SeligmanM E P, CsikszentmihalyM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全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4] 余晓灵,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5]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6]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8).
[7] 管群,孟万金,KellerJ.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熊艳.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高校论坛,2012.
[10] 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2(30).
[11] 郑雪.积极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 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江苏高教,2009(4).
[13] 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30).
[作者:李凤梅(1972-),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