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旨在借助“如何安排烙饼操作最省时间”这个事件引导学生感受统筹优化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由于烙一张饼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徐老师直接从烙两张饼开始,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教学片断摘录及赏析:
师:每次锅里只能烙2张饼,每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3分钟,烙好2张饼最短需要几分钟?
1.烙前准备
师(寻找的语气):饼从哪来?
生:噢,小手就是。
师(挑战的语气):锅从哪来?
(当学生找寻且有些着急时,师形象地边伸胳膊边说:“锅来了!”)
师(探寻的语气):怎么烙呢?
(带着学生一起试烙饼)
……
【说明:徐老师将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随时用在教学中,如小手即饼、胳膊即锅,并不用什么小卡片或其他学具,既简单形象,又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之中,共同参与探究。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后面烙饼时教师不用解释,学生便可利用结果进行类推。】
2.烙中活动
师生一起先烙2张饼,然后学生轻松得到2×3=6(分钟)。
师(启发):烙2张饼需要6分钟,马上想到烙几张饼需要几分钟?
生:想到烙4张饼需要12分钟,烙6张饼……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边说边书写答案:
烙4张饼是2个2张,即(2×2)×3=12(分钟);
烙6张饼是2个3张,即(2×3)×3=18(分钟);
……
【说明: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得到结果,而是考虑引导学生怎样思考。这里不再出现具体的如何烙饼,而是启发学生通过烙2张饼,类推出烙饼的张数为2的倍数时所用的时间。徐老师这样教学,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学会思考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习得方法。】
师(当学生很有成就感时):烙3张饼最短要用多长时间?(先让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9分钟,有的说12分钟,但到底是多长时间师不表态,而是直接组织学生一起烙饼)
生:锅来了!先烙2张饼需要6分钟,再烙1张饼需要6分钟,共需要12分钟。
师(有意追问):谁说需要9分钟的?
(有些聪明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方法可优化,于是争着举手说出更快烙饼的方法,即先烙第1、第2张饼的正面,再烙第1张饼的反面、第3张饼的正面,最后烙第2、第3张饼的反面,结果真是9分钟)
师(追问):到底是几分钟?(生答略)
师(在生讨论后):为什么第一次失败了?
生(颇有遗憾地):最后一次浪费了。
……
【说明:徐老师实际上是有意不设防,让学生掉进去“陷阱”后,再引导他们反省。当学生有了深刻的思考后,认识到烙3张饼要交替烙才最省时。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方法的优化,而且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
师(追问):烙5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
【由于已有烙饼的经验,学生不会盲目急着烙饼,而是先分析:可以把5分成2和3,得6加9就是15,即5×3=15(分钟),再类推烙7张饼需要的时间,即7×3=21(分钟)。】
3.烙后分析
(1)思考:什么时候可以同时烙,什么时候需要交替烙?烙饼时只需知道烙几张饼就可以了?(生答略)
师(归纳小结):像这样烙饼,我们只需知道烙2张、3张饼的时间后就可以进行类推,那么2、3就叫资源数。比它们多的4、5、6、7、8……就叫应用数。
(2)整体观察板书。
板书:烙2、3、4、5、6、7……张饼所用的时间。
师:省略号的意义是什么?
生(迫不及待地):不言而喻,以此类推,显而易见,按这种规律……
【说明: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要表达他们的感受已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可见体验之真切、感悟之深刻。获取新知的喜悦、习得方法的幸福,自然地表现在学生的脸上,充分体现了学习之快乐、收获之愉悦,使学生在尽情享受数学内在美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
师:那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烙饼,得到6分钟的答案)
师(追问):烙一张饼符合这个规律吗?
得出:因为应用数多于资源数,所以符合这一规律。烙一张饼对于这个条件是特例。
(3)挑战:烙一张饼必须要用6分钟吗?一张饼3分钟能烙熟吗?
(由此引出电饼铛,说明改变条件与环境同样是一种优化的策略)
……
观后感受及反思:
1.教学设计既合情又巧妙
课堂教学中,徐老师切入点的把握是从烙2张饼开始的,然后由烙2、4、6……张饼再到烙3张饼,引导学生经历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再到策略优化的过程,使学生得到交替烙饼才最省时的答案。接着烙3、5、7……张饼,学生不再盲目烙饼,而是先分析、类推,再回到烙1张饼。当学生已认定这个特殊的1张饼要用6分钟烙时,徐老师又改变条件与环境等,让学生时刻享受这个学的过程、这个趣味横生的过程以及成长的过程。
2.活动组织既形象又有趣
课堂教学中,徐老师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以小手为饼,以胳膊为锅,促进学生烙饼的活动体验;每次烙饼时,那种像在游戏又是学习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深入探究。这种烙饼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会深刻地印记在学生的脑中,强化在学生的心里。
整节课,徐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环节中设计不同的挑战,引导学生有时在前进中认知、习得方法,有时又在迂回中收获,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数学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像在烙饼,却远远超越了烙饼,真是层层递进,不是教却胜似教。在徐老师这个智慧使者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前行、收获,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教学中传递的信息,让学生的受益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充分体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统一。再加上徐老师自身具备的素质——语言的精准风趣、诙谐幽默和富有鼓励挑战的口吻与学生需求的有效融合,都增加了课的有趣和品位,真正达到了专家对一节好课的定位——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应该说,学生被所学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并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智慧的种子,这颗智慧的种子还会不断生根、开花,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会不断期望徐老师的再次上课。
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还隐藏着许多细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会怎样呢?走进徐老师课堂的学生真幸福呀!
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所听、所学比较简单,课的精彩不一定全部表述出来,只是对我感受较深的部分做了简要的摘录与浅析,不尽之处还请同行赐教。
(责编 蓝 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