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作业 发展实践能力

2015-01-14 14:52李蕾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性头发作业

李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落实这一发展目标,我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上不断革新,从设计数学实践性作业入手,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证明,数学实践性作业和数学日常性作业形成互利互补局面,相辅相成,不仅使教学重点、难点得到落实和巩固,更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应用,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快乐。

一、结合课堂教学,完成验证性实践作业

数学知识中很多概念、定理、方法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教学中要在短短的课堂40分内让学生了解原理、辨别内涵并学会应用,有时学生难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起来很顺畅的教学过程并不能真正达到学生“学会”,可能仅仅是认知层面上较为表面的“接受”。通过讲解和强化练习教给学生知识,缺少了实践层面的验证环节,学生易出现理解的障碍,不能理解时就会死记硬背,就会出现“跟不上”的现象。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任意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均为1 / 2。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切的体会,我布置了验证性实践作业:每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试验,并记录试验结果。思考问题“假如我抛10000次硬币,正好500次正面,500次反面吗?”汇总了学生的实验结果,却发现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309 / 531,大约为五分之三。实际数据与理论推理有较大的出入,学生就十分疑惑:为什么我试验的结果和理论数据相差这么多?既然试验和理论上的可能性不一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又有什么意义?对此我出示资料《历史上数学家们的试验》:布丰试验了4040次,德·摩根试验了4092次,费勒试验了10000次,皮尔逊试验了12000次,罗曼若夫试验了80640次。汇总其统计结果后显示,正面出现的次数都非常接近总次数的1 / 2。学生经过讨论,才逐渐理解了原因,每一次抛硬币都是一次互不干扰的不确定事件,如果大量多次实验,出现正面向上的可能性会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即试验值会稳定在二分之一左右,但是即使是“非常接近”,也不能说明我们实验足够多次后,正面朝上的次数“正好”是一半。这个验证性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不确定事件的概率问题,而且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效,可以称这种现象为“我做过,我明白”。

二、紧密联系生活,积累感受性实践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有些练习如果采用书本作业的练习形式出现,学生能熟练掌握,但如果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则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一课,通过特定的情景,学生知道了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转化”思想把原图转化成一个与其面积相近的规则图形后,再“算”出图形大致的面积,或者在原图上先画出单位面积的方格,采用数方格的方法,通过“割补”,求出图形的大致面积。为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过程,课后我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用数格子或“割补”的方法求出自己脚印或手印的面积,并画出示意图展示思考的过程。学生热情高涨,完成效果非常好(如图1),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非常好玩,积极的学习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学习能力,探索整合性实践作业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良好的思维更是如此。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每册中都安排了“整理与复习”。要求学生通过归类、概括、比较、反思等方法回顾学习收获,再用提纲、关系图、文字叙述、数学小报等不同方式呈现出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在高年级段,每单元学完后,我一般都坚持布置整理和复习性作业——我的“知识卡”,并适当放手,可以独自或同伴合作完成,不同方式呈现出整理的思路,并在全班交流,让不同的整理思路得以展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图2为两位学生整理和复习的“知识卡”。每次组织完活动,我都为学生的整理和创造性能力感叹不已,很多学生分类整理时,概念、重点、难点、应用,一个都不少;有的学生设计了“题型库”,整理了所有较复杂的应用例子;有的还以小本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知识点配上插图,加上漫画小人,堪称匠心独运。每次批阅“知识卡”实践性作业,如同和每个学生对话,少了日常的单调、枯燥,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设计和不同思路的分享,看着学生在乐于创新和勇于展示中巩固了知识,缩小了差距,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数学教师的成就感和独特快乐。

四、激发思维创新,尝试设计性实践作业

数学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时刻在创新,因此,猜想、尝试、推理、预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去设计,打破思维局限,勇于创新求变。

例如,在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行的大小后,我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设计商场促销方案,完成指定金额的有奖销售和规定让利比率的大酬宾活动方案。给定情景:华艺商场有某种商品100个,单价为100元。该商场决定对这种商品开展促销活动。准备从全部销售额的10000元中,拿出1000元让利给顾客,请你为华艺商场设计一个促销方案。

在这个情景中除了必须的数量要求外约束较少,给了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空间;对促销方案的复杂程度不做要求,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深度的思考;紧密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整合实际经验并大胆创新。学生果然热情高涨地完成了这次方案设计任务(如图3)。善于思考的学生设计了较复杂的有奖销售方案,思维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设计了平均让利的九折销售方案,所有促销方案的设计均符合要求,让利金额占全部销售额的1000 / 10000=1 / 10,并且学生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和表达方式五花八门,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在完成、设计任务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图3

五、由问题引导研究,在数学小课题中收获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要求中提到:“在这一学段中,学生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于是我尝试结合综合性主题单元,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说是课题,其实也就是一个个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所谓研究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发现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下面是一位学生就“人的头发有多少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

人的头发大约有多少根?

人的头发大约有多少根?这个问题似乎很难。想知道答案的话,就请和我一起来探索吧!把我的头发分成200份,每份大约有500根,那么200×500=100000(根),我的头发就大约有10万根。一个人的头发大约有10~12万根。根据调查,碧眼金发的人,头发可多可达14万根,而红发男女则不足9万根。每根头发的生命期限大约是3年。它的强韧度可以这样形容:2000根头发集成一束,就能轻松承受30公斤的重量。我有100000根头发,那我的头发就能承受住100000÷2000×30=1500(公斤)的东西了。

综上所述,传统的作业往往侧重于双基的训练,数学实践性作业则更灵活而具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师应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数学价值,并在一次次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探究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性头发作业
我的头发『断了』
快来写作业
头发飘起来了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作业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头发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