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丹
前段时间有句电视剧台词爆红,不管是在网络,还是在某台的综艺节目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元芳,你怎么看?”看多了听多了,这个句子就在脑海里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次有幸参加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的场地由学生们熟悉的教室搬到了镁光灯照耀的舞台上,但看起来,他们并无压力与紧张感,我不禁为学生们的风采暗自喝彩。来自江苏各地的14位骨干教师用他们最虔诚的姿态,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彩纷呈的课,更有那一份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执着信念与热爱而掀起的感动。
课确实很精彩,但凭着一股对语文课堂特有的情感,我的脑子里不知不觉就冒出了一句“元芳体”:“孩子,你怎么看?”同时对语文课堂有了两点新的感悟。
一、选择利于学生多元想象的内容
儿童是借用形象来思考的,他们生活在奇妙的想象中。法国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有语录: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需要将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言语实践中实践运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中的小主人公伊夏,明明是算数课,他的小脑瓜里却常常会浮现出神秘的海底世界里游鱼穿梭,漫无边际的浩瀚宇宙中行星闪闪发亮……每个学生都有一把金钥匙,他们总能轻巧地打开那扇想象世界的大门,在丰富的、不可思议的奇妙仙境中自在遨游。贴近儿童的心灵,语文课需要为学生们创造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学活动中选择利于学生想象体验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和第二学段目标中也分别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所以,选择利于儿童想象体验的内容设计言语实践活动,是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的。
如何选择利于学生想象体验的内容呢?老师需要充分了解课标中对每一学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充分关照到儿童的兴趣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与文本的共鸣点,结合已有经验,通过语文的想象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对自然世界和自身生活有更新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活”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
这次观摩活动中低年段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课堂富有一股生动的灵气。老师出示诗句请学生来读: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多么童趣的语言,恐怕只有天真的孩童才会有这么奇妙的想象吧。这时,老师摇身一变,就像一位自然界天成的仙子,带着小朋友们做游戏找感觉,在场的每一位都身临其境。
师:小朋友们快看,这透明的雨滴像什么?
生:像珍珠一样圆润。
生:像玻璃球一样透明。
师:如果你就是这透明的雨滴,你是怎么睡在这绿叶上的?比划比划做动作。(学生非常可爱,一个个都趴在桌上认真地“睡”起来。)
师:这位小朋友头枕着绿叶睡着了。你是不是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啊?(学生们不禁偷偷地笑出了声。)
师:这时候一阵风吹来,绿叶左一摇右一摇。(学生随着老师的话在座位上左摇右摆。)
师:你睡在哪里啦?
生:我睡在摇床上了。
师:你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在这首稚趣活泼的儿童诗中,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蝈蝈、星星……老师独具匠心,选择了“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这句话,设计了想象体验活动。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趣”字最重要。(在床上睡过,沙发上睡过,就是没有在绿叶上睡过,这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总能提醒我们,有趣的、生动的、好玩的,才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在合适的情境中,语言实践配合肢体活动,更能促进他们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并能借以促进朗读和说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设计富有开放性的学生体验活动
执教《槐乡五月》的老师无疑是细腻而柔情的,她为我们铺开了一轴漫天白茫茫、热热闹闹的盛世繁花画卷,会场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槐花饭的浓郁香气,我们仿佛尝到了槐花蜜的清甜……小姑娘小小的乐,更是让课堂气氛高涨,女孩爱美,便用花串装扮自己;男孩爱吃,便用槐花大饱口福,这不正迎合了学生们的兴趣吗?老师趁热打铁,有条不紊地走入下一个环节:
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好客?
生: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吃一顿槐花饭。
师:他们会怎么拉?怎么请呢?
生:到我家去尝尝槐花饭吧。(被指名的学生站在座位上回答,有点放不开,说话的语气十分平淡,丝毫没有乡下孩子那种淳朴的“热情”。)
师:(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多加关注,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并相机出示: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句话是对称的。(学生给的答案很正确,属标准答案,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凉了下来。)
虽然离开舞台很远,但我可以想象,学生们刚才还晶晶亮的眼眸也许正在渐渐黯淡。我边听边想,这样一种架空在儿童生活经验之上,忽略了学生真实体验的“理解”,是否有意义,对于学生们来说,回答对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呢?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引发的若干思考》中提到: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其时代精神具有“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特征;同时,开放变革带来了“注重选择”“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思考:真正关注“人”的语文课,就要给学生提供发展其个性的多样化、可选择性的环境和教育方法。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关注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才是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根本目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好奇、期望以及潜在的能力,应当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和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和提升的空间,才能真正构建充满生命色彩、富于动态生成的语文课。
课标中对教材的编写建议中也提到: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住教材自身的开放性,设计有弹性的体验性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理解文字的机会。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体现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前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计这部分内容:
“拉”和“请”是两个十分生动的字眼,“孩子,你怎么看?”用在槐乡孩子的身上,我们不难想象,质朴的孩子尝尽了槐花的香甜,也想让这份幸福包围更多的人,于是,他们使劲地拉,甚至是把客人“拽”回家中,捧上最好的美味款待。为什么不让学生走上讲台来演一演呢?不同的学生会演出不同的趣味来,因为他们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小脑瓜里总有着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需要语文课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学生们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将通过这种生动可爱的演绎的形式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这儿的文本是有留白的,只简单一句就带过,让学生们尽情发挥,一定可以演绎出十分生动的场面。那么“好客的槐乡孩子”也就在丰实的课堂中“活”了起来。
我们在参与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的学习时,恐怕最早进入视野,走进我们内心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出的全新的改革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还什么?首先应该还给学生的,就是他们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最基本的时空保障。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性,教育,应该直面生命。
且行且思……课前,课堂,课后,我们都应该思考并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那么,用语文的方式,让儿童做回儿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