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

2015-01-14 14:32钱月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读题题意圆柱

钱月丽

当前,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都在思考有效教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失为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然而,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情况不好,不单单用一个“粗心”“马虎”就可以解释和涵盖的;也不单单用一个不会做,就可以推辞的。究其背后的真实,恰恰是审题而起。然而正是教学中这样的忽视,才给了学生完美的借口,给了老师烦恼的源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认为,认真审题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些自已实践体会:

一、读题是有效审题的前提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为了抓紧课堂的40分钟,往往把题目的要求自己一手包办,仔细地帮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学生也就按老师说的要求去完成练习,这样没有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所以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对题目的要求一眼看过,不求甚解。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重视读题习惯的培养。

1、创造读题的机会。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拼音能力了,这时,在我们的练习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应加上拼音,不能贪图省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应充分利用拼音这个工具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到二年级后就应该完全让学生自主读题,教师再也不能插手干预了。

2、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

低年级小朋友读题基本是借助拼音来完成的,如果这个题的内容较长的话,往往当学生拼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前面的已经忘了,如果不对他们正确的指导,学生依然读不懂题意。最初让他们读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每拼读完一个字,就和前面拼读过的字连起来读,这样,当他们拼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就能把整个句子连起来了,然后让他们把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道题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要做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费时较多,但让学生动眼、动口又动脑,最终达到明白题意的目的。中年级学生需要培养重复读题,我的经验是要求学生至少读二遍以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意方可动手做题。 高年级学生读完题后要求说说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在解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避免学生在读题时有口无心,只为读题而读题,失去了读题的真正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各有特点,只要我们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审题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是有效审题的落实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有准确无误的发现。那么在审题观察时要注意以两点:

1、 要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我们知道有观察才有分析,传统的教学采取的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没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所以我在课堂上,会安排学生观察的时间,比如:六年级的下册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见图1),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S”,学生看到道题一般都会用常规的解题思路去完成。

本题的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如果分别求出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把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加在一起,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才能得到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很麻烦。这是以一般的观察方法去解题。

在用常规思路解完后,我再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提示他们变换观察的角度,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马上发现了,从这个物体的正上方向下俯视这个物体,会看到这个物体上面的面积就像图2那样。这三个圆的面积,就是底面半径是1.5米的那个圆柱的底面积。所以,这个物体的表面积,就等于一个大圆柱的表面积加上中、小圆柱的侧面积。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这也是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先观察题目里有几个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 1-58 +38 “这类题型经常会在口算中出现,学生认为很简单,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结果等于0,但这题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道同一级运算的计算题,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正确结果是34 。再比如有这样两题,“124 ÷(512 +38 )”.“(512 +38 )÷124 ”粗一看这两题都可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仔细观察后发现那时两道完全不同的题型,后一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前一题只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此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将意思相同解法相同与意思不同解法也不同的题型分别分类列举,让他们在审题训练中观察、比较、判断,那么学生就能改变原有的思维倾向,提高解题能力。

三、辨义是有效审题的核心

应用题都是由字、词、句构成,往往存在关键性的字或词。关键词表明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谁大谁小,是求大的还是求小的数,还是求两数相差多少。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例如:(1)一桶油共重40千克,已经用去了58 ,还有多少千克?(2)一桶油,已经用去了58,正好是40千克,这桶油共多少千克?这两题的关健句相同,但所求问题不同。首先要让学生确定单位“1“的量,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末知的用方程或除法计算。若没有抓住关键性的词或字,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审题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抓 “关键词”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让学生感知关键词句,为培养学生抓重点,展开思维打下基础。又例如:(1)“小明和小芳在一条800米有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行,小芳每分种跑55米,小明每分钟跑65米,几分钟后他们第一次相遇?(2)小明和小芳在一条800米有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小芳每分种跑55米,小明每分钟跑65米,几分钟他们第一次相遇?”这两题 只相差两个字,题目在解答时就完全不同,第一小题的800米是两人的路程和,列式为 800÷(65+55),第二小题的800米是路程差,列式为800÷(65-55),审题时意思是否能弄清楚,往往取决于题目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的字句的理解,关键的字句弄明白了,题意就一清二楚,问题也常常迎刃而解。因此,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审题的核心。

四、操作是有效审题的升华

解决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分数问题、相遇问题、图形问题等,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草图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当然,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加强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是获得了开启思维的之门的钥匙!就是踏上了成功之路开端!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读题题意圆柱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心爱的读题猫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圆柱的体积计算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