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张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源于20世纪80年代,强调“过程实践对学习者的指导价值意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任务探究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表达,将单纯由教师强制教学转化为相互配合运用。英语课程倡导运用任务教学原则旨在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具有情境化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学习运用能力。优化任务设计方式,让小学生的自由活泼学习天性在相互实践中不断升华,更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一、设计游戏互动任务,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和个体特征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能够使得他们在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将英语学习任务与游戏结合,不仅能起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在教学中,多创设一定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玩学英语中不断激活自身的内在潜能,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特别在互动性较强的游戏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来深入探究,深入理解运用。在学习单词过程中,可采用“猜谜语”形式,通过提示相关物体的基本特征、外在形式以及特殊意义等来让学生猜测其中表达意义。对一些表达性练习,可采用“看谁说得对”的游戏,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竞争过程中不断发现更为精彩的地方。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的Unit 1 I like dogs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采用猜谜语的游戏形式,要求学生能够针对dog、elephant、panda、tiger等特点,来鼓励学生理解记忆,像是要求学生猜想“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特征。同时,要求学生做“比一比”游戏,建议学生围绕“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和“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nimal?”来主动表达,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游戏任务的运用,能在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感知课程学习内容。按照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游戏任务,不仅起到活跃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作用,更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的内驱动力。
二、设计情景模拟任务,增强学生感知体验
英语语言交际性要求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表达感知和思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学习认知的激情。在教学中设计情景模拟任务,不仅能够将课程学习内容由静态呈现转化为动态展示,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模拟交际中增强认知体验。
教师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按照“情境相似性、过程趣味化”原则,多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氛围。一方面,设计相应的学习背景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更为充足和广泛的学习空间载体,便于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课文情景剧、角色对话、讲故事表达等形式来活化学习感知过程,让他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翁。例如,在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建议学生每人带一样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组合成不同类型和式样的水果群体。教师则准备一些果盘等道具,要求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精美的水果沙拉。要求学生就“What do I need?”和“How to make the fruit salad?”来相互表达,以此来深化理解感知。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化学习过程中,更能将阅读感知转化为实践运用。
这样的模式运用,能让学生在休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针对学习要点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在实践运用中予以表达运用。
三、设计实践活动任务,提高学生表达技能
将课堂学习内容予以延伸和拓宽,能更为广泛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让他们有更为灵活自由的表达载体。多设计相应的活动任务,能让学生语言表达在更为亲切和自由的空间中主动接受任务,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实践活动的运用更多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充分尊重。
在实践活动设计中,一方面,多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引导他们能够针对自己的认知来大胆想象和主动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如可通过设计手抄画报,以“What do you know?”为主题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注重任务的多元化,可通过小品再现、舞台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例如,在“Fun time”教学环节,可建议学生模拟课堂教学情境,师生角色互换,围绕“Whats your name?”和“What do you want to do?”等相互表达,让学生在大胆表达中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原则运用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有全面的学习指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学习感知过程,将任务转为主动学习探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好任务,就是在彰显生本主义指导下,注重策略指导、紧扣知识要点、丰富目标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