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2015-01-14 14:23林丹明龙月娥
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林丹明 龙月娥

[摘 要] 本科人才培养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居基础地位,目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未能与社会需求实现很好对接。探索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同时应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意识;在教学实施中,应注重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关键词] 本科人才培养;教师评价体系;思维教学;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39-04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1]。此后,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明确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将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指出的,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人才的培养居主体地位,探索和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能实现很好的对接,大学毕业生无论是基本工作能力还是专业胜任能力都达不到用人单位岗位的基本要求[2,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上的,也有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制度上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不合理,学校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缺陷;教师层面的原因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不重视教学等。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培养人才的优化路径。

1 改革现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教学 的核心地位,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从 体制和机制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一直强调人才培养中教学的重要性,但现有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却未能与这一理念进行很好的对接,没有将教学的核心地位摆到突出位置,不能有效引导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将精力放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做出改革,在顶层设计上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一套能激励教师专注于教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包括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否则所倡导的与所评价的相背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只能沦为空谈。

综观世界各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从我国的实际操作来看,更多着眼于前两个方面,即教学和科研。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教学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教学量的考核,对于质的考核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科研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研导向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未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针对教学考核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成功经验,将教学考核评价指标细化为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三个二级指标,然后在二级指标下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教学态度包括的细化评价指标分别是:(1)教师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2)教师能根据学科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因循守旧,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教师能认真备课、授课,课程内容经过了精心的组织,既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又便于学生学习 ;(4)教师诲人不倦,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给予积极的回应,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能力包括的评定指标如下:(1)教师对教学内容娴熟,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2)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有效化解学生的消极对立情绪,并具有及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研究包括以下评定指标:(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总结与反思,并将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公开发表教学论文等使更多的人受益;(2)教师能活用教材,并能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现有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编写具有启迪性和实效性的特色教材;(3)教师能及时关注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以开放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能经常性参加教学教改会议,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上述的每一个细化指标还可以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使之最终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考核评价的三个二级指标体系中,教学态度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学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研究是人才培养质量中对教师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我国对于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目前主要从课题、论文、专著三个方面进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相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更为客观,但现有科研评价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未能体现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的人才培养实质,从而使得教学与科研不能实现良性互动。若是能够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将科研扎根于现实,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自己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与学生讨论、分享,必将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在思想碰撞中会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对学科前沿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让教学促进科研,同时使科研反哺教学,由此转化而来的科研成果比教师闭门造车,成天绞尽脑汁写一些故弄玄虚但华而不实的文章对社会将更加有用,学者也不会沦落为工匠,忘了自己原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

2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高 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我国早于1997年就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迟迟未能出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疏于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造成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损害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整体声誉。针对高校教师存在的一系列道德失范行为,教育部和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底颁布了旨在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以下简称“规范”),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术研究行为、社会道德责任,以及高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规范,并要求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

《规范》中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六个方面,但每一项仅仅是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各个高校如何在该原则性规定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以丰富其内涵,使其能够落到实处尤显重要。要使其具备可实施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学校层面要求对每个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职业道德培训,考试通过才能上岗。同时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常规化,每年至少举行一次职业道德后续教育,可以通过举行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教师职业道德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取得职业道德教育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否则将毫无意义。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应承担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意识,需从外力上对其促进和唤醒;(2)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加入师德指标,并将其细化为客观的若干可测度指标。指标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可能存在的人为操作因素,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之间应该不存在影响独立性的利害关系,并需采用多方评价相互印证的方法谨慎对待,这一点尤为重要,若做不到公平公正,不仅不能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伤害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同时也不能有效形成全员重视教书育人、热爱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德建设与评价体系。教师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最具发言权,感受也最为深刻。为了消除或减少学生对教师评价中影响独立性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评教目的和评教公正性的思想教育;二是在评教时间安排上错开会干扰学生客观评价的时段,如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学期考试周之前对教师进行评价。对于实际发生的少数学生在评教中不客观不公正的现象,也有可资借鉴的办法,如香港的一些大学通常会对异常值进行调整,根据评教学生数,每项评分剔除分数最末的5%或10%,得到一个调整分,同时也会参考未经调整的原始分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对于“严谨治学”方面的评价比较容易测度,教师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一般都会有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同时还会有学界同行的监督,而对于“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通常不应对教师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问题上纲上线。

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优化学 生思维结构,培养学生有效思维习惯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通常是指定一本教材,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然而我国现有高校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缺乏启迪性和思想性,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不紧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没太大帮助,且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常常各自为阵,相关联课程的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未能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内容过于繁杂,要修的科目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科考试,每门功课浅尝则止。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述:当课目过于繁多,教材过于割裂,使得学生没有工夫去衡量它们的意义时,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4]。这也是很多外籍教师在中国任教时的普遍感受,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任务太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没有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由此导致中国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倘使要培养有思想且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创新型人才,现阶段教学改革当务之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考虑减少些科目,优化一下教材,给学生增加一些思维探究的责任。

除教学内容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教”,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间或会提一些问题,但这种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启迪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是教师事先已经在心里预设好了答案。这种讲授式和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对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有效的,但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有效思维的能力,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惰性,磨灭学生的灵性。

如果能从纯粹的知识灌输转向注重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习惯,则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将更加主动,由于在获取知识时加入了探索与反思的成分,从而更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做到活学活用。对于思维教学,国外已经倡导和实施多年,并取得了成功,如委内瑞拉的原智力发展部大规模应用思维教学取得了成功[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在实际教学中对商科学生进行整合思维能力培养,取得很好的效果,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6]。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都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虽有倡导,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还不多见,更未形成全国性的教育模式,这也是我国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思维教学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应采用融入式的方式,即应该把思维训练融合在各种课程背景之中。正如姜嘉乐所认为的,思维训练受特定专业及其知识结构的制约[7],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而言,采用融入式的思维训练会更有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思维训练本质上就是训练学生的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优化思维结构,并使其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广博的学科知识,并能娴熟地将各种思维技巧融入学科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4 结束语

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失,探索了新经济环境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认为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从顶层设计做起,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须改革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EB/OL].(2010-05-03)[2014-05-22].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03/2137788.shtml .

[2]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杜威.思维与教学[M].孟宪承,俞庆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5]Robert J. 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思维教学[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7.

[6] 罗杰马丁.整合思维[M].胡雍丰,仇明璇译.北京:商务印书社,2011.

[7] 姜嘉乐.思维训练与教学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1988,(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