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摘要:最近几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幼儿教师采用小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学校开设能力提高班、特色班、兴趣班,让孩子超前学习步入小学之后要接受的知识。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加重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在家长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努力提高自己的名次,学习各项特长、参加各种考试,不仅损伤了孩子正常的生理发展特征,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379-01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在幼儿教育中,违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要求幼儿,其具体表现集中在以下方面:
1.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幼儿认知水平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对象以表象为主,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尚不具备进行复杂思维的生理基础。基于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但是目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科书,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实质就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中来,有的幼儿园所教内容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用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违背孩子自然生长规律。
1.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10以上加减法运算。在教学中,教学现场呈现出教具演示少、图案色彩少、角色游戏少的特点;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这种讲授式教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让幼儿整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极易对入学和上学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
1.3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闲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这种评价标准势必然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情,扼杀孩子的探索精神,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原因
2.1幼儿教育小学化源于家长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愿望,他们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他们都能成大器,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极为关注。但是大部分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认为成绩就是一切,所以学生学习成绩就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教学阶段就要求学校给孩子进行小学知识教育,一部分学校向着小学化倾倒的原因就是家长给予的压力。我国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偏低、教育观念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没有衔接机制。虽然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小学入学不允许采取考试选拔制,但许多地方学校为了争取到更优质的学生资源还是在采用入学考试制度,而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这一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衔接机制,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有些学校只好在教育课堂中加入小学课程内容。
2.3民办学校增加和幼儿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齐。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整体发展格局发展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将大部分幼儿园的建设和使用权转交给了个人,使幼儿园发展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幼儿园创办人为了达到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一味地迎合儿童家长的要求,丝毫不顾及儿童阶段发展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也使得幼儿教育内容发展偏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幼儿教师的重视力度不够,在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学历低、不懂儿童教育特点的教师,其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幼儿教育特点。
3.关于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明确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和上面三个主要原因一样,关于对策,学者们比较推崇的也是对应三个问题的策略。一是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抑或是办园者以及幼儿教师都应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对孩子的教育越俎代庖,同时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二是幼儿园端正办园目的,全面提高办园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加强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国家要严格执行新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三是要加大各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除了三条主要的策略,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方面,要彻底取消小学入学选拔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学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有的学者提出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从而淡化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
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忽视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地追求速度,而不是质量,给幼儿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损伤。相关的部门只有扭转和遏制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顺应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促进孩子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