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珍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师生要突破课本教材,使学生产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善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语感、创造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生活、情感体念,教师精讲、学生巧炼,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培养;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362-01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活动,谈谈对初中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1.注重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开展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所以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语文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又一个思考。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2.转变观念,树立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2.1抓课堂教学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的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是一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好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动学习和缺乏信心将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学成功,不只是单纯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有声语言悦耳,无声语言悦目。语言表达准确、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作为一个教师要力求做到。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诱惑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学习,自觉快乐地投入求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不批评,要尽可能引发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让学生有一种失败感,要使他们充满成功感,这样就不怕提高不了兴趣,增强不了信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学习就会获得最佳效果。
2.2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在听说训练课文《芦花荡》这一课,其中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听两遍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这对几个智商较差的学生来说目标显得过高,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目标调整为听三遍复述课文或改为复述一件事。这样,降低了目标要求,使稍差学生能接受所学的内容,也能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2.3要重视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2.4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长妈妈与(山海经)》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是长妈妈,给题目添一个副标题:一个的长妈妈,要求用一个能表现长妈妈品质的词语填空,并说说根据。此题一出,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热爱科学"的;有说"脚踏实地"的……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又联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一般认为,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学法要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1想像思维能力,也叫想像能力、想像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想像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像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像能力的方法,像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像写作。
3.2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他们思维的发展、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新向思维等。下面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作初步的探讨:关于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不同方向去寻求事物的多样性的能力。要求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寻找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常识,善于求"异",善于求"多"。至于逆向思维,要求以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同样可以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锲而不舍地探究精神,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