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75-0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满堂灌模式"或 "满堂问"等模式来开展的。它们都属于"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些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
1.合理组建小组,创设良好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同时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精选内容,注重合作问题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合作或是有合作的必要。合作学习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的能力完成有困难,必须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但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深奥。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在解法多样化需进行优化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时,在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意见不统一时等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尽情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的作用。在合作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同时也注意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3.建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有监督和调控作用,是对优秀学习品质的强化。通过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是较低的评价,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学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是否完善小组内学生评价细则,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负责。
(2)在课堂教学上是否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对问题的想法,对不同的意见是否进行了争论,是否达到了相互交流学习,是否完善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小组内组员是否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4)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细节(例如:课堂积极发言、课堂纪律等等),再结合日常作业和阶段测试,进行及时反馈和定时总结,从而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