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瑞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是要看他是否能在其外在行为上得以体现,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即德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合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才能达到立德树人之本。
【关键词】教育;任务;立德;树人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历来比较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彻底地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只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德智体美”以德为首,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至关重要。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与人生观与理想教育。德育的基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德育结合体系的形成,是实施中小学生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
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1.加强教师个人形象建设,用教师人格魅力教育、感染、熏陶学生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本身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观念,提升业务能力。通过率先垂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言传身教,从点滴行为入手,当好学生表率,真正做到利用人格来熏陶人格,使其耳闻目染,从而促其德,正其德,成其行。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孩子生命面临威胁的刹那,没有时间多想,更来不及犹豫,张丽莉的奋力一推让孩子免于了灾难,而自己却失去了双腿。她,用自己的真实行动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品德课。
2.注重课堂教育渗透是德育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建华老师的一堂美术手工课《花团锦簇》,就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了极致。教师先用美丽图片引课,接着示范制作,学生独立完成,精彩之处在花于最后花的展示和送花阶段。当课堂进行到“送花”环节,老师问:“你们想把如此娇美送给谁呢?”孩子们纷纷表达:“想把花送给父母亲,因为他们不辞劳苦养育了自己”“想把花送给老师,因为他们像园丁一样培养着自己。”“想把花送给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把整洁带给了我们。”“想把花送给保卫祖国边疆的解放军”……谁说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爱心?谁说现代人没有责任感、道德观?他们的心里装着家人,装着他人,装着祖国。很多教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启智、育德,从而发现了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培育着这种积极因素。
3.利用重大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升降国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每周的升降国旗,唱国歌仪式使学生受到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观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通过开展主题队会,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与节日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体验家庭社会亲情,并且让中国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
1.家庭德育教育抓准时间点
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因在此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像春雨润物一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父母等成人以愉快的表情和“好”“乖”等词语对孩子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正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孩子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对事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吃食物让父母或其他人先吃;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这样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孩子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的教育和感化力量不可估量。
2.父母的榜样作用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大的。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个体生活中,比如言行方面,父母对子女讲话要有分寸、亲切,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在待人接物方面,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有爱心、责任心;在吃、穿、用上要勤俭节约;平时注重学习,读书看报或研究专业书籍等自身道德素质方面为孩子做好榜样。正如世界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只有父母以身垂范,才能给孩子做出人生的好榜样。
3.家庭德育教育要有耐心
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还有孩子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要坚持,要有耐心,要注重长效性。
三、社会德育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依托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体系中社会德育教育严重缺失,有些超出了社会道德规范,又不能拿法律来维护,使好多人钻了空子,也扰乱了社会秩序,这就需要国家对一些违犯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或行为也要进行治裁。借鉴美国、新加坡、英国道德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依据我国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实际情况,对道德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实现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公民道德规范也在不断强化,比如:人们已经在“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不能随地吐痰,有序排队、主动让座”等方面形成了习惯。
总之,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从而使得我们这个社会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今日学生的道德水准就是明天社会的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北京同心出版社
[2]卢勤.好父母,好孩子.漓江出版社会
[3]卢勤.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九州出版社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