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5-01-13 14:29:47余午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林语堂小说

余午牛

【摘 要】林语堂,中国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其杰出成就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家的两次提名,而林语堂天赋异禀的创作才华和创作能力使之无愧于文学大家的称号。林语堂的小说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可以说林语堂的小说充满了闲适之乐,本文将以他追求个性自由逍遥和民族情感矛盾为研究重点来探索林语堂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林语堂;个性心理;小说

一、引言

林语堂,中国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其杰出成就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家的两次提名,而林语堂天赋异禀的创作才华和创作能力使之无愧于文学大家的称号。

林语堂的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与中国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比较中,体现出明显的承接性和鲜明的超越性,一方面林语堂继承了传统中国式小说的写作风格和叙事传统,另外一方面,由于林语堂多年的国外生活让他的小说中又充满了诸多西方元素。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在这种三元框架中,作为艺术家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文学和独特的审美观去注入到文学中,在整个世界观众,则体现林语堂小说糅杂了中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写作元素,将小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面貌,而作为读者,林语堂习惯于将自己融入到小说中,以自己的所觀所想来构架故事情节,自始至终,林语堂都扮演着作者和读者的角色。

可以说林语堂的小说充满了闲适之乐,本文将以他追求个性自由逍遥和民族情感矛盾为研究重点来探索林语堂的个性心理对其小说的创作影响。

二、自由主义的崇尚

传统中国文人在遭遇到政局动荡或者社会黑暗之时会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或者创作倾向,一种是激流勇进的入世情怀,他们不仅有“达则兼济天下”天下的慷慨情怀,在他们深陷囫囵时,他们也有着儒家的济世情怀,这其中的代表远有杜甫,近有鲁迅;另外一种处世态度则显得消极,这是对于自我的明哲保身,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处世态度,但这也不失为一种急流勇退下的正确做法,毫无疑问,林语堂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林语堂的笔下,他的这种处世情怀深深的烙在了他的小说之中,我们在阅读林语堂的小说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现这种痕迹。

林语堂极为崇尚个体精神的自由和不受束缚,“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这也成为了林语堂的个体追求了和重要人生价值观。在这群闲适文人的眼中,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实现价值的机会,或者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去建功立业,所以他们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的共同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推崇人性自由,肯定个人价值,在个体追求中寻得自我价值的一个诉求,他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他的这一观点也遭受到了鲁迅的破口大骂,这是两种文学价值观截然相反的矛盾显现,孰对孰错,我们无加苛责。

三、民族情感的矛盾

尽管林语堂对于自由无限渴望,在他的价值观中没有多大的入世情怀,但是我们也能够清晰真切地感受到林语堂对于民族的一种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民族的爱恨,又有对个体价值追求的执着,这两种内心状态的杂糅即是入世和逍遥的对立矛盾的显现,在他的内心里,这种矛盾极为明显。

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这种矛盾观念极为明显,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于整部小说都以英文构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民族文化的极大的认同感,《京华烟云》讲述的是曾、姚、牛三大家族荣辱浮沉的故事,规模宏大,情感丰富。作者的写作涉及到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有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也有特定时期人物角色的种种抉择,这既有对动荡社会的逃避,也有积极入世希望能挽救社会的济世精神,并描绘了人物角色间复杂的爱恨情仇,可以说是旧中国封建家族悲剧史。在此当中我们也能看到林语堂并非完全做到了真正的生活别致舒坦,高雅自由的价值取向,他既有对国民的热爱,也有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总之,林语堂对于个体精神自由的极度崇尚和他复杂的民族感情让他在出世与入世中矛盾不已,这在林语堂的小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林语堂的这种个性心理已经左右到了他小说的创作了。当然林语堂小说的魅力并非仅限于此,这需要我们在阅读中细细评味,在研究中耐心发掘了。

参考文献:

[1]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
林语堂小说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探访林语堂故里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小主人报(2018年9期)2018-05-24 06:16:56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英语知识(2016年1期)2016-11-11 07:08:06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汉语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4
明代围棋与小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