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梅
【摘 要】从古自今的考试都有人作弊,也尝试过许多方法去杜绝作弊,可作弊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总是在事情发生后再想到要怎样去补救肯定不及先打预防针来的效果好。作弊是道德观念上的一种缺失,缺少的就是我们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诚信,我们只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有望解决作弊的问题。
【关键词】作弊;诚信教育;惩罚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刚在6月3日通报了2012年高考违纪作弊考生处理情况:查处违规考生145人,1名高三学生参与组织团伙作弊被停考3年。
新华网兰州2014年7月17日电(记者王艳明)网传“2014甘肃万名考试作弊猖狂”,考试“作弊之风肆虐”,且“试题早已泄密”。
一、何谓考试作弊
作弊是一种欺骗或欺诈的行为,可使作弊者不公平地获得优势以达致利己的目的;作弊通常也会牺牲他人的利益。在英文中作弊和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诈骗”犯罪行为是同一个字,中文意义也是接近的。
考试作弊行为是指在监考者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时,参试者通过不正当途径参试、考核过程中在考核不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或者试图寻求答案,与公平、公正原则相悖的行为。
二、古人作弊
作弊可谓历史悠久,自隋朝有科举开始就出现了。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针对考生的这些作弊方法,各朝各代也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
1.针对贿买
唐代武则天时代曾用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同时又用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就算这样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但总还是有人能钻了空子,行贿受贿成功。
2.针对夹带
唐代的科举考试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考生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写在衣物、身体上。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被发现者取消资格,并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
3.针对代考
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分。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
三、现代作弊
现在考生的作弊方式越来越先进、科学,如:隐形笔、手机、无线隐形耳机等。针对这些现代的作弊武器也有很多对策。如:金属探测仪:作弊设备拒之门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全程记录考试过程;无线电信号屏蔽墙:不会影响考生正常发挥;手持无线隐形耳机探测器:让隐形接收器现形。
虽从古自今有很多办法去杜绝考生作弊,但作弊却并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该如何应对呢?
四、学生道德教育
作弊是道德观念上的一种缺失,缺少的就是我们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诚信。作弊现象很普遍 ,不过普遍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作弊既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对其他真正用心付出过的人很不公平。可能偶尔会一时得逞,给作弊者极大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进而更加激励和坚定这一人群将作弊进行到底的信仰和决心。但这绝不会是长久之计,这个时代可能会给投机取巧一些生存的缝隙和机会,却不会让他们永远无穷尽地占领别人的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取私利,剽窃的人唯一的作用也只是复制而已。
对学生如何进行诚信教育呢?
1.开设专门的诚信课程
将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必修的可来开设。课堂内容要充实接近学生生活,课堂形式要活泼新颖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让学生从认知到体验再到认知,学生在认识上提高,从而变认知到自发的诚信行为,再到更多的诚信行为,甚至影响周围的人。
2.开展宣传教育
举办一些以“诚信”为内涵的主题演讲比赛、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为他们更早地把诚信付诸于行动打好基础。学生的自制力较弱,需要教师的正确、有效、及时的引导,配合学生的自律行为,诚信教育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3.教师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好教师诚信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实实在在的诚信行为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4.建立诚信档案
自入学后,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可以延续的诚信档案,而且应该是终身制的档案。
5.适当惩罚
正所谓“先礼后兵”,如果诚信教育之下还有人作弊,那就要在诚信扣分的同时受到惩罚,也就是教会学生做了违规的事就要付出代价。
参考文献:
[1]陈东.考试作弊是接下的诚信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2]乐朋.诚信缺失谈.文史天地.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2004(12)
[3]江海洋.浅谈中学生诚信教育.华章,2011(33)
[4]燕国材.诚信教育的心理学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