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辉娟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新教材在中小学的普及,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思想品德教师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方面作了一些积极主动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
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育部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了一些积极主动的尝试和探索。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我市所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是鲁教版。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凸现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其原因之一是思想品德教学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出发,而是从社会意识和成人的品德要求出发、从学科体系要求出发。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突破教材的束缚,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的,它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突破教材的束缚,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在新课程的指导下,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编写适应学生生活的、有特色的教学蓝本,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识、体验和实践,将德育教育转向德育学习。
2.面向生活,让课堂走进学生文化
学校道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长与发展的。让课堂走进学生文化,就是要求教师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想,从学生所关心的、希望解决的问题出发,选择德育主题,创设教育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共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生成。
3.回归生活,引导生活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网络文化等,使德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教师要坚持必要的价值引導,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等于代替学生道德学习,引导是教师坚持主导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在自己认识、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价值判断力、选择力,倡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四、关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成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因此,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1.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2.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是最经济,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法。陶行知先生四快糖的评价方式使打人的小男孩认识到错误,说明了恰当的谈话评价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成长记录方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4.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针对“法律和道德哪一个作用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可以针对“寄语青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测验等等。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