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相成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同时,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深层次的全方位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它代表着中小学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经过近几年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地、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才能科学的实施素质教育。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抓不住关键,抓不出成效,或出现过一些偏差,主要是由于没有真正全面地、正确的把握素质教育。根据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我认为,在决策、指导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评价的关系
有的人误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对现先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就是要推倒重来,建立全新的教育运行体系。这既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上行不通,又导致了不满情绪。因为现行的中小学教育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就我们桃源县来说,近几年来,中小学教育也和全国一样,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基础教育体制已形成模式;中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实现了“两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桃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因此,应充分肯定,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基本上是健康发展的。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指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现行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推行素质教育中仍然继承和运用。素质教育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扬弃、继承、发展和完善。是以现行中小学教育为基础,通过改革,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小学教育运行体系。
二、素质教育与发展学生特长的关系
有人认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的状况,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衡量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抓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特长发挥得好不好。也就是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特长的教育。我认为,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基础性;二是坚持全面性;三是坚持全体性。素质教育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并尽量为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实践证明,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特长。具体来说,对学生个体,要在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和优化素质结构的前提下,有重点的发展其优势方面,“扬长避短”,体现教育目标上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学生群体而言,要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允许学生之间在基本素质的发展速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体现教育目标上的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
三、素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现在,有的人思想上有疑虑,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而提出来的,那么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抓智育?抓智育会不会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到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再到邓小平的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都明确规定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几个方面。德育体现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方向,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健康成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并且智育过程中渗透其他各育。体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心理教育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可见,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各自的功能,不能替代,也不能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说智育不重要了,不要认真抓智育了,而是要更加全面地抓智育,扎扎实实地抓智育,大力提高智育的水平和效率。同时我们要弄清,素质教育的智育与应试教育中的智育截然不同的。一是素质教育中的智育是全面的智育,是育知与育智的统一,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智育的目的不是追求高分数,培养应试秀才,而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生学會学习;三是智育的策略不是靠挤占其他各育的时间,搞题海战术,死记呆背,而是遵循智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四、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考试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焦点,也是一个难点。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就是频繁的考试,高难度的考试,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的人认为,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把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其实,这是对考试的功能认识片面,对考试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来。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从隋文帝开皇七年设科举取士到现在,考试制度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对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人们对考试的严厉批评,问题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考试的指导思想,它使考试异化,考试的定位发生偏差。考试本来是从属于教学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而应试教育却把考试变成一个凌驾于教学之上的指挥棒,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考试本来是激励、引导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手段,应试教育却把它变成师生追逐的目标。
考试本来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应试教育却把考试分数变成一种强制性力量,使学生由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分数的奴隶,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一齐追求高分数。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实质上,并不如此。考试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分界线”。
考试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或工具,只具有工具属性,不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考试的功能一是选拔,另一个是对教学质量的反馈。它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因此,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不在于有没有考试,而主要在于考试观和考试的指导思想,在于赋予考试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考试。素质教育反对以考试作为全面评价学校的唯一手段,反对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试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必要的,它可以考查学生学习状况,检查教师教学的效果,从而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和手段。就目前对教学的评价技术发展水平看,科学的考试仍然是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手段。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不是把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是把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工具,始终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考试问题上的“分界线”。同时要注意减少考试次数,控制考试难度,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强化考试的反馈功能,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使考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