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因人的三句醉话

2015-01-13 07:35喜喜
海峡旅游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因人佩特拉烤炉

喜喜

阿拉伯诗人顾托密曾用四句诗来概括贝多因人(Bedouin)的生存法则:“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由此我们不难想见,这个世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曾经是何等的彪悍与蛮霸,他们纵横中东沙漠,劫掠埃及法老王国的财物,一路游荡过中世纪的阿拉伯岁月,闯进现代伊斯兰世界。但他们似乎仍在谢绝彻底融入这个备受争议的现代文明。

他们因何而拒绝?又何以能拒绝?他们当真没有被卷进现代化的汹涌大潮?

去年10月,我碰巧独走约旦(Jordan),在佩特拉(Petra)沙漠,住进现代贝多因牧民的帐篷,略窥他们的寻常生活与精神变数。

我去约旦完全属于意外。起先我买的是去埃及的机票,但随后埃及广场发生了真实的爆炸、抗议和清洗。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建议我到约旦的古城佩特拉去。他说,那里神秘古老的游牧民族——贝多因人,像植物中的橡树那样难以被驯服。

于是,我又买了一张从开罗飞往安曼的机票,并想到以住牧民帐篷的方式来靠近贝多因人。打开网页,我找到了能接待游客的本地贝多因人,这倒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发了几封往来邮件之后,一个名叫默罕默德的贝多因人热烈欢迎我去他的帐篷“探寻真相”,并在之后几日的交流中,对我酒后吐真言。

我乘坐小巴车到达佩特拉的时候,默罕默德已经在车站等我了。默罕默德接近40岁,个子不高,因为长年生活在沙漠,皮肤黝黑且身体强壮。

用阿拉伯语简单打过招呼后,默罕默德一把拿起我的大包放在他的皮卡里,带着我直奔他在城中的公寓,那儿距离车站约10分钟车程。在佩特拉,默罕默德有两个家,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大漠。但他想让我先去城里的公寓休息,等傍晚时分带上传统的烤炉,去菜市场购买好食材,再带我去沙漠体验传统的贝多因烧烤。

默罕默德的公寓是佩特拉城中一栋三层楼房。他指着这栋小楼,笑着说:“我用这些年的积蓄买了这块地,然后和工人一起盖,里面的装修也是我自己设计的。”他的公寓整洁干净,厨房里摆着灶台、烤箱、微波炉和冰箱,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厨房。

令人意外的是,默罕默德的出国经验非常丰富。屋里的墙上柜子上摆放着他近年来旅行印度、泰国和意大利带回来的纪念品。我还发现了一把写有中文的扇子,“禅”味十足。他很喜欢中国文化,但还没有去过中国。

因为贝多因人允许一夫多妻制,默罕默德的父亲娶了4个老婆,他有20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亲戚早年移民到了美国,所以他25岁的时候有机会去美国学习。在那里,他发现一切都和约旦不同,或者说与沙漠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开始学英语,晚上在中东的饭馆当服务员,后来又开出租车,当维修工,再后来他去瑞士一个公司做了小职员,负责游客的租车、还车工作。他算了下,自己在外漂泊了近8年,现在已经全盘西化。

他慢慢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毕竟你在工作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时间一天五次停下来做礼拜呢?”他还染上了饮酒的习惯。他拍着自己的肚子:“我现在真的离不开啤酒了。虽然穆斯林禁止饮酒,但我时常去本地惟一的一家卖酒精的小店买上几瓶,我已经爱上那种微醺的感觉了。”

不少游牧的贝多因人正像我面前的这位一样,已慢慢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城里拥有固定的卧室和厨具。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生活中并非只有骆驼,那些充满娱乐和便利诱惑的智能手机、CD机、高级音响设备,还有洗衣机和马桶,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但很难说这一切意味着某种转变趋势。他们并没有彻底放弃沙漠迁徙。默罕默德说,约旦政府曾努力想把他们“拉”进现代城市生活,却遭到不少贝多因人的“谢绝”。这个古老的穿着阿拉伯传统长袍的游牧民族,至今仍愿意过“天做被地做床”、在沙漠中赶着羊群和骆驼的自由自在的旷野生活。

傍晚时,默罕默德载着我前往一处叫做 “Little Petra(小佩特拉)”的沙漠。他将贝多因独有的烤炉和准备好的土豆、西红柿和鸡肉装在车里。烤炉是用铁做成的三层架子,每层用网格组成,这样烧烤时,热气容易上升,从上到下都会烤得均匀,也不至于烤糊。而这些食材因为易保存,在沙漠里也非常受欢迎。

一路上,默罕默德呼朋引伴,叫来了几个平时在沙漠中为游客当司机和向导的友人,大家一路同行,准备一起享用晚餐。

到达营地后,他从车上取下烤炉,把新鲜的西红柿、土豆、洋葱、大蒜放在烤炉最下层。中间层摆放简单处理的鸡肉,只对半劈开,里面涂上盐和黑胡椒,最后挤上柠檬汁用以解腻并去除鸡肉的腥味。最上层则盖上一种类似于用来烤白薯的大铁桶。没有涂孜然、辣椒面,也没见着辣椒和蜂蜜,这样简单处理的食物能好吃吗?我坐在毯子上,摸了摸我饿瘪的胃,不禁暗暗叹了一口气。

为了生火,默罕默德和他的朋友去不远处的岩缝中砍下了一些植被,再劈成小支,又采了一些路边枯黄的野草。他将它们围在铁桶周围,用一根木头点燃,很快火苗就蔓延开一圈。

大约一个小时后,默罕默德把余火熄灭,然后把套在烤炉外面的大桶拿开,软软的蔬菜躺在烤架上,鸡皮则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鸡肉已完全烤到脱骨,混杂着咸味和些许辣味,以及淡淡的柠檬的清香。味道竟比我预想的还要强一百倍。嚼着可口的美食,瞬间我便忘了纷扰的外面世界了。

默罕默德走过来告诉我,因为人少,所以用这种简易的方法烧烤。按照贝多因人的习俗,如果在帐篷或者洞穴里,有很人一起吃的话,就需要把烤炉放在一个很大的坑里,上面填上沙子进行烤制。烤好后去除烤炉上的沙子,再把炉子抬出来,更添几分寻宝的感觉。

沙漠中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保暖极为重要。默罕默德的帐篷很大,他们兄弟几个一起居住,里面摆了水杯、布袋和其他一些迁徙用的必需品。帐篷中间生着篝火,四周和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毯子。

贝多因牧民的帐篷绝不简陋。如果他们打算常住一片区域,就会把帐篷弄得美丽又舒适,而毯子是必备装饰。事实上,中东的毯子一直以繁复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著称,不同地区设计的地毯图案风格各异,但题材类似。贝多因人伊斯兰化之后,地毯图案多取材于漂亮的清真寺瓷砖,宫殿的石雕,自然景色,鸟兽,花草树木等。沙漠里,随处可以看到这种风情的贝多因人帐篷。

炉子上煮好了开水,用来泡阿拉伯茶。贝多因人每天必喝茶,他们把水烧开后,在壶上面的空格处放进茶叶,然后慢慢倒入开水,浸泡一会儿后,再把水倒出,这样的动作重复一次后,加入本地独有的香料和糖,就可以喝了。阿拉伯茶和土耳其的“恰伊”茶类似,不同的是“恰伊”茶可以自己选择放入方糖的块数。贝多因人的阿拉伯茶很难让第一次喝的人适应它的甜度。

我问为什么茶里会放如此多的糖,默罕默德的弟弟幽默地说:“Life is bitter(人生苦涩)。”另一个弟弟凑过来挤着眼睛说:“We are not sweet enough(我们的嘴还不够甜嘛)。”我第一次见识到了贝多因人的幽默和乐观。

沙漠的夜晚寒冷孤独,贝多因人总会想办法让自己在艰苦的地方多一些快乐。喝完茶,默罕默德的弟弟拿出阿拉伯特色的乐器——鲁特琴,几乎全部由木头制成,音箱形状类似对半切开的梨,正面有面板和音孔,但音孔通常都有精美的镂空雕花图案,背面是突出的圆弧状。它的源起与名称来自于阿拉伯人的“Alud”(木头)。鲁特琴的声音很好听,弹到兴起处,另外一位弟弟拿起手鼓伴奏一段,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在帐篷里弥漫开来,默罕默德和他的兄弟们纷纷起舞。

我喝着热热的阿拉伯茶,歪在毯子上懒懒地烤着火,看着这些贝多因人载歌载舞,偶尔抽两口水烟。

“原来沙漠的生活如此美好,我还以为你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默罕默德沉默了一会儿:“你所见的美好的一切,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也会有争夺、劫掠、犯罪。”

几千年来,劫掠这种强盗行为,竟成了生活在沙漠中的贝多因人的一种习俗。在沙漠中,一旦缺乏活下去的生存物质,他们就会打临近部落的主意。阿拉伯诗人顾托密曾用四句诗来概括贝多因人的这种生存法则:“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时至今日,受外部环境影响,贝多因人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善了很多,掠夺已不似往日那般的“家常便饭”。“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会在帐篷或者洞穴里面,放上锋利的匕首用以防身”,默罕默德说,习俗自有其难以根除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贝多因人的心灵已很难保持宁静。沙漠里的生活有时候会把人逼疯。沙漠里的每一天,他们都要带着骆驼去找水、放羊,以物易物换回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曾经的默罕默德一样,走出沙漠,去安曼(Anman)、亚喀巴(Aqaba)这样的大城市寻找工作,或者去海外打工赚取外快。他们甚至放弃了宗教信仰,在一个个陌生的地方或国家,用酒精麻醉自己。

“我无数次在宿醉后哭着问自己,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的未来应该在哪里?在哪儿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默罕默德指了指自己的心:“这些和物质无关,和心灵有关。”

“所以,这就是你漂泊8年后,又选择回来的原因吗?”

默罕默德讲述了一段往事。有一天晚上,身在异国他乡,他又一次喝醉回家后,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再这样继续,“突然想念沙漠里的一切,美味的鹰嘴豆泥,壮美的日落,从小养到大的骆驼,辽阔壮美的群山……我发现自己的‘根一直属于这里。外面的世界虽然很诱惑,但和我关系不大,我不过做一个旁观者。只有佩特拉,只有沙漠,刻印在我心里。”他说,沙漠里有他的兄弟,他的朋友,他那曾经的爱情,以及无数美好的回忆。对于被卷进漩涡般追逐物质的都市贝多因人来说,这些才是最宝贵的!

像默罕默德一样,佩特拉的众多贝多因人对沙漠地形、野生动植物了如指掌。沙漠才是他们的天然保障,生命源泉,也让他们远离阿拉伯世界无止尽的争端。就像美国学者希提指出的那样,沙漠不仅是他们的一个可居地,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民族个性。

接下来,默罕默德打算开一家小小的旅游品商店,卖些贝多因人制作的本地特品。这样可以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可以把贝多因文化介绍给更多的旅行者。接待国外游客也是他和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他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受惠于很多人的帮助,因之回到国内后他想要帮助更多的游客,同时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贝多因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文明取得重大发展,而阿拉伯世界动荡不安的今天,以默罕默德为代表的众多贝多因人,也已开始重新掂量传统的沙漠生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益。他们对游牧生活的重估、坚守与承创,或许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更多启示。

贝多因人是谁?

贝多因人(Bedouin),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传统意义上来讲,他们是世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荒野中过游牧生活,在沙漠中找到水源是其看家本领。除此之外,他们也擅长养驼、羊,以及狩猎和劫掠,因此常被称为“沙漠中的强盗”。

关于贝多因人的血统和忠诚观念,他们信奉这样一句谚语:我反对我的兄长,我和我的兄长反对我的表亲,我和我的表亲反对陌生人。

此外,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一部分贝多因人现已逐渐放弃游牧生活,转到更稳定的城市中居住,或到国外经商。

约旦旅行指南

签证:目前中国公民前往约旦旅行非常方便,只要持有联程机票,无需签证,海关也可以放行。到达安曼后,直接交20第纳尔出关。

机票:选择埃及航空,在开罗转机。还可以选择在阿布扎比转机,这样里程及时间都会缩短。

交通:公交系统除了在安曼比较发达外,别的城市基本没有。城市与城市之间可选择小巴。从安曼到亚喀巴可以选择Jett公司的大巴,4-5小时到达。从亚喀巴到沙漠,建议几个人包出租车,1小时25JD到达沙漠。从沙漠到佩特拉可以选择小巴,大概2小时到。

住宿:在安曼建议住古罗马剧院附近的市中心,这样去参观安曼城堡、古罗马剧院等著名景点步行即可。在亚喀巴建议住在南岸,出门50米就是著名的浮潜圣地日本湾。在佩特拉可选择景区旁的高级酒店或市中心的廉价旅馆,市中心离景区走路20分钟。

猜你喜欢
因人佩特拉烤炉
The Drum鼓
烤炉
旧汽车变身“披萨烤炉”
走进佩特拉,漫游玫瑰城
约旦佩特拉古城
约旦古城佩特拉
贝都因人的期待
贝都因人的待客法则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克莉奥佩特拉——一切因为爱
职业技术学院钢琴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