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法律课程教学改革

2015-01-13 08:55龚勋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大学生

【摘 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分析,通过课内深化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机制,课外拓展法律教育途径构建法律教育联动式机制两种方法,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育和提升法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课程教学改革

在党的十八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作为国之未来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指大学生群体掌握法律知识,并通过思考融会贯通后内化的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和法律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包括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②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应该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具有认识、评价和情感体验等各种意识现象。③法律能力的运用。是指大学生在法律知识储备和实践中形成的,运用法律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当前,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除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外,还应当掌握与自己专业、学科相关的法律知识。但当前大学生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法律知识仍然比较缺乏。

1.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或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如《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而对认为与自己不相关的法律知识则采取“学亦可,不学亦可”的态度,如《宪法》、《行政法》。

2.缺乏学习与大学生专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均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存在,如《会计法》、《企业所得税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但学生对与专业、学科相关的业务课程更具有学习积极性,而对与专业、学科相关的法律课程学习积极性则较为缺乏。

3.缺乏积极主动的法律意识

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重义务、轻权利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尊重和保护权利、以及相应的维权意识。例如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针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等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在涉及到法律赋予的检举、控告权利时,很多学生要不采取“息事宁人”的心态,要不采取极端的暴力报复手段讨回“公道”,这都是法律意识缺失的体现。

4.法律信仰尚未建立

法律信仰就是当人们需要法律帮助时得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保护,或从社会他人中感受到,由此产生的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公的司法现象的影响,他们表现出对司法信心的不足,法律参与度热情不高,对法律持有冷漠、疏远的甚至是抵触的态度,缺乏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法律价值足够的认识与坚定的信念,制约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立,进而影响着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和维护。

5.学生法律能力偏弱

法律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养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包括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目前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守法的自觉性仍然不够。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盗窃、诈骗、人身伤害等案件屡屡发生。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仅2008-2011年长沙市岳麓区在校大学生偶然犯罪数就高达150余件。二是用法能力较弱,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例如:在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自认倒霉不去维权或暴力维权,在实习或勤工助学时,缺乏“契约意识”。而在数以万计的法律案例中,大学生以原告作为诉讼当事人的案件屈指可数。

三、发挥法律课程教学功能,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当前高校里进行法律教育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四章到第七章了内容,内容涉及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婚姻的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法律法治精神以及我国基本法律制度规范等方面。

1.课内深化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机制

第一,加强法律教育的师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的老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到法院、律所等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素质;另一方面,聘用高素质法学人才,引进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师、法官、检察官进课堂,开展法学教育。

第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断创新与完善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通过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教学、生动形象的案情再现教学、案例讨论启发式教学等形式,采用PPT、视频播放(如今日说法、以案说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法律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合理创设教学内容。由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教师应当在把握好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采取系统讲解、重点分析的方式,突出重难点,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于会计系的学生,除了讲授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外,应当侧重《公司法》、《会计法》、《经济法》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应当侧重《劳动合同法》等。

第四,可以开设一些公共法律课程(如《法律与生活》、《女性法律知识》等)和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如《合同法》、《公司法》等)供学生选修,并开设法律知识系列讲座,通过《法律基础》之外的课堂教学补充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

2.课外拓展法律教育途径,构建法律教育联动式机制

第一,开拓法律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大学生将法律知识转为法律意识与能力离不开经验的支持,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高校应当拓展法律素质教育实践,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首先,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其次,高校应当拓展稳定的法律实习基地,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以及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建立联系,合适的可以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庭审、参观考察、法律宣传等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二,培养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应7当将法律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在课外的生活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法律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老师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解答其生活中的法律疑惑等,既可促进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功能,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降低其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抵制网络恶俗、非法文化的侵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更是以其传播的便捷性、自主性、及时性等备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为其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渠道,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微视等这些即时通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使他们形成自律、自控的法律行为习惯,提高自身判断力,增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张蕊.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法治视点,2012(8)

[2]王永坚.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3]李晶、杨霞.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3(4)

作者简介:

龚勋,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长沙商贸旅游职院院级课题“法治湖南建设中地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KF1407)。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论大学生实习实践期间权益保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