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红
【摘 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往往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学习的兴趣中唤起学生探究的意识。并用几个课堂实例进一步验证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探究学习的多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探究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历史课教学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人们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之一。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要善于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当代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打开学生思路,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历史学习,主要就是要理清历史线索;学会叙述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我在教学中经常尝试用漫画、成语、讨论、口诀、故事、谜语、寓言等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中利用比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这样学生不但理解得快、易接受,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主要的是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探究教学氛围,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方式学得轻松,而且容易掌握知识。当然随着电化教育条件的逐渐完备,也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在屏幕上,使学生有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实录:《人猿相揖别》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中外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人类起源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1:女娲造人
学生2:上帝造人
师: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也就是说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多媒体出示一段动画:古猿演变成人
师:听了这些神话故事,看了大屏幕上的动画,你们能对关于人类的起源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的情景,唤起了学生对这个古老的问题探究的意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远古人类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有人说人类是猴子变的,那猿猴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为什么有的猿猴至今没有演变成人?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老师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课本就是我们探索、发现的信息资源,接着就让学生就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结论。
《历史与社会》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人人参与,存异求同,力求在彼此的“撞击”中达到共识。这种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多维互动,分析探究才能更好的掌握新知识。课堂实录:《早期国家的形成》(分化的社会)
(由学生自己表演小品感受奴隶制社会不同阶级人们的生活)
学生1:我是古印度的一名理发师的儿子,我是社会最底层的奴隶,我的等级是首陀罗种姓,但是我爱上了一位姑娘,父亲说我们是没有结果的,我终日郁郁寡欢,今天我就要对她表白。
学生2:我是古印度的一位美丽姑娘,我是社会最高层的奴隶主,我的等级是婆罗门种姓,每天我都在享受着荣华富贵,今天出来走走。
学生1:啊,美丽的姑娘,嫁给我吧?我实在是太爱你了。
学生2:我们是不可能的,你是社会最底层的首陀罗,而我是地位高贵的婆罗门,我们是不能通婚的。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将两种对立阶级人们的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理解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区分的人是不能有自己的幸福的,当奴隶冒犯奴隶主时,奴隶主可以任意镇压,体现了阶级刑法的不平等性。学生的表演没有经过彩排,是即兴表演出来的,可见,他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互动合作、密切配合。
《历史与社会》探究教学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即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继而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形式的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尼罗河的赠礼》这一课时,采用讲故事引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尼罗河和金字塔,此时教师可以补充“尼罗河伯娶媳妇”的故事和关于金字塔由“天外人”建造的猜想。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古埃及人民为什么每年都期待着尼罗河泛滥呢?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能从教材中很快找到答案,无论对错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接着我再讲课,学生更能够深刻的理解尼罗河的泛滥可以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肥沃的农田,滋养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民,诞生了古埃及文明。最后我要求全班形成探究小组共同讨论探究尼罗河的泛滥会有哪些埃及文明的产生?学生的答案有:尼罗河泛滥时,可以在两岸附近修建水库,等尼罗河水退位时,就可以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人民可以根据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来推算历法。尼罗河每年泛滥形成了坚固高耸的河堤,使尼罗河流域出现乌龟壳样的农田,不会对更远处的人们带来洪水的威胁。学生的探究答案是在老师的一放一收中,让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升华,因此,教师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探究性教学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关注个性,因材施教;要鼓励大胆质疑和创新,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能力提升探究效果。
探究历史的能力光靠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够的,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这就要求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学生不仅在课外活动中获得欢乐,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组织班级兴趣小组、开办历史专题讲座、讲历史故事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知识等。探究性教学活动避免把少数学生培养成学科精英,而是作为要达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即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一种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一种能力。
创设“历史与社会”探究学习的多维空间,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探究性教学为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