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宇
作文是和世界和他人和生命相对话与沟通的方式。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这份本领都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余秋雨《写作与世界对话》
立意没有高度,思考没有深度已成为当前中学生作文的普遍硬伤,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一定分量的作文呢?我认为只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三种情怀,并行之与文字,作文自然就有了精神和筋骨。
首先,要培养自然情怀,校园生活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广阔的大自然却是写作素材的宝藏。山水风光、田园景致、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把大自然的多彩多姿神奇变幻描绘下来,是不是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千万不要小瞧了写景状物类的习作。事实上,这类文章写好了看,不仅可登大雅之堂,其中的优秀甚至堪称精品。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自然情怀,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是开阔视野,拓展文思,感悟生命的必要途径,是写出清新明快充满泥土气息的作文的最有效的做法。同学们投身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或是春日踏青,或是秋日郊游,或是夏日,或是冬日赏雪,借此触摸大地的脉搏,品味旷野的气度,感受天空的襟怀。寒窗苦读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书斋外面还有另一个精彩世界,留意这世界,观察这个世界,心灵便会更加鲜洁,笔下自然美不胜收。
其次,要培养人文情怀。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培养人文情怀,就是要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关心发生在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事件以及我们身边的凡人琐事。对中学生而言,培养人文情怀就是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当把自己置于社会潮流之中,以一个社会人的视角观察人类现状和社会现实。具有了人文情怀,我们的理性思维空间就变得无比广阔,我们的胸怀也会更显博大。其实,举凡人类命运,人性善恶,人生冷暖范畴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无不具有感染力,如果作文中关涉到这些话题,自然就有了分量。况且,获取有关人文方面的信息并不困难。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知道,战争、瘟疫、饥荒、自然灾害、恐怖活动还在威胁人类,人类生存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许多动植物正在从这个星球上消失。走到街头,我们看到,还有人在乞讨,在饥荒,在出卖苦力,在为生存挣扎。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安乐窝——家庭里,也有亲人的生老病死这样不可回避的问题空绕着我们。古人说“文以载道”,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够多一些对人类自身的忧思,对一点对真善美的真诚渴望,是不是总比表现同学间的小摩擦、反映自己的小情绪的作文更有价值,更有分量?
第三,要培养哲学情怀。如何弥补认识幼稚肤浅的不足,进而改变作文空洞無物的状况?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们含有哲理。培养哲学情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一个矛盾组合体,优劣美丑,利弊得失都不是绝对的,有了立种辩证观点,作文时就多了一个角度。二是学会用以小见大的眼光看问题。一位同学在表现母爱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件小事:母亲在为小作者敲背,但每次都不是用指甲,而是用手掌摩挲,因为她怕指甲划伤了女儿,后来作者发现母亲用手掌为她敲背时,开始有了刺痛感,因为母亲的手掌越来越粗糙了,很细小的事情,恰显了母亲的慈爱和勤劳。三是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篇题为《沙漠玫瑰》的文章,作者在写沙漠玫瑰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缩为一团枯草,而它在水中,则绽放成一朵娇艳的花朵。作者由此联想到社会中人们常以眼前所见的静止状态而孤立片面地贸然评价事物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增加作文的深度。
毛泽东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具有开阔的视野、不俗的见识,进而写出有分量的作文来。学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向限与校园生活,不拘泥与学生身份,放眼时代和社会,放眼天地自然,再融进客观而理性的想法,他们的作文自然就会脱离幼稚肤浅,逐渐变得厚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