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需 李兴武
教师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相互理解、传递信息的过程。信息的传递通常靠语言及非语言的两种方式进行,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语言信息,诸如音量的大小、发音的正确与否、逻辑表达的清晰程度等,因为它直接、易于表达。但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也不容忽视,它是以肢体语言的形式来传达情绪或信息的,例如用表情、手势、眼神的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展示课堂魅力,吸引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谈谈教师在教学上利用肢体语言的技巧。
一、优雅的风度
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现代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他们对一个教师的评价并不是一开始就注意到他的人品和学识,而往往是从评价他的风度仪表开始的。优美高雅的风度,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对教师肃然起敬,陶醉在知识和审美的海洋里,专心致志,配合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风度的培养,一致认为教师风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教师风度的养成,除了要加强思想情操修养之外,还要孜孜以求,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用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二、丰富的表情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到老师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热诚、欣赏、信任等信息,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成就一堂好课。首先,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因为微笑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传递了肯定和赞扬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的时候,微笑可以给学生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其次,教师应用和善、友爱、充满信任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你的眼光应是鼓励式的,当学生搞小动作时,你的眼光应是善意的提醒。要学会用眼神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读懂你的眼神,不仅有利于组织课堂,也有利于和学生交流。第三,不要轻易皱眉头,学生看见老师紧皱的眉头会以为自己是不是犯错误了,是不是做错了哪道题,老师怎么看起来那么失望,或许老师根本就看不起我,学生在惴惴不安和胡乱猜疑中上课,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呢?
三、恰当的手势
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感性描述,手势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平静安详,当讲到重点时,配合恰当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学生的精神,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中,手势的运用也很有讲究,老师做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并且有比语言更清楚地表达鼓励或制止学生行为的作用,例如:食指放于唇上表示安静,竖起拇指表示很好,轻轻鼓掌表示祝贺等,这些手势的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手势“牵”着学生跟你去领会知识的精髓,让学生觉得,学海可遨游,书山可攀登,从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准确、有力而得体的动作,如画龙点睛,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潜能,使师生间的交流顿时生辉,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四、适时的走近学生
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交换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 对传统排排坐的教室而言,教师的位置停留在教室的前方中央,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会集中在前面几排和靠近中间三分之二列的学生,后排及两侧的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较少。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将会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固定地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就有可能使课堂气氛沉闷;相反,如果教师频繁地移动位置,就有可能干扰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态势和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好位置移动的时机、方式,充分利用讲台和学生座位的空间,有目的地移动,增强亲切感,吸引注意力。比如,总结强调某一教学内容时,可站在讲台中央;板书讲解时,可站在黑板前;与学生群体对话时,可站在讲台左右;对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时,可站在学生身边。教师走下讲台缩短的不只是和学生空间的距离,还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不仅是师生语言交流的地方,更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成长的摇篮,随着学生的实际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注重语言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这样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也。其实,教师的讲课又何尝不是这样!肢体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和发挥,像著名指挥家的指挥,讓即使听不懂音乐的人也能从其肢体语言上领会其意。因此,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教学时就会轻松许多,在不经意间就拥有了一件终身受益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