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点解决经验。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他们普遍有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1)社会方面: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换位思考、有效沟通的方式。
(2)学校方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心问题,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单调、刻板。
(3)家庭方面:学生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4)学生方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造成心理问题的无法解决、疏导。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学校是一个教育场,对学生的影响力表现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培养,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均表现出高尚的人格。现在,逐步增加德育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進一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教师努力与家庭进行沟通,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加强德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开辟、巩固、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活动,以发挥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构建校园信息环境,丰富校园网站,让网络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天地,成为教育活动的基地。家校联动,继续开展好学生家庭普访活动,使用好学生成长记录,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联动,共同关注,商讨家校一致的教育策略,共同确立成长目标,给予疏导,在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教沙龙,举办主题讲座,以缓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些紧张气氛。共同架起辅助学生心灵成长的桥梁。
3.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爱心呵护学生成长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只有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丛立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