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丽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03-01
俗话说:教无定法。课堂上教师若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便是好的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寻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时时处处进行培养
每一节新课的传授,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读,因此应提出"读文想景"的要求,就是在让学生读文字时,想到与之相对的意象。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读正确,要结合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二是读得通顺流利。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充当"导演"的角色。要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做到能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读后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能在讨论中发展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进行优美的散文的阅读教学时,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揣摩与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口述体会到的情感。
2.在朗读中挖掘乐趣,使学生"乐读"
要注意及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就阅读教学而言,学校教学的任务就是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能引发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并激发其新的兴趣。对孩子来说,让他们大声朗读就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能在朗读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尤其喜欢模仿老师的声调说话。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当教师把课文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时,这种示范性的朗读,会很快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带人课文的意境中。另外是领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读的技巧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下子全教给他们,即使教了,他们也不可能全掌握,而只能通过对老师朗读的模仿,逐渐养成语言习惯。因此在领读这一环节中,不必千篇一律都由教师领读,有时指名学生读,再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领读;有时教师可只领读课文的重点语段,对难读的长句反复领读,直到让学生读懂、读准、读好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应及时检验,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
3.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生的阅历有限,有些事物学生比较生疏,这就需要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我们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例如,教学《激光》、《晋祠》这类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借助录音、录像,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新奇的世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再者可以引导表演,创设情境。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等一类的文章时,可让学生当一回小演员,扮演角色演一演。学生在表演中人情人景,并且兴趣浓厚,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此种方法在训练阅读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写作能力,比如让学生自改课本剧。学生可充分享受自编自演的乐趣。
另外还可用其他形式创设情景。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创设情景的形式。如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介绍人物的事迹;课文上写景的,就当一次导游。总之,要把形式搞得活泼,情趣盎然,使学生参与活动,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会使他们的印象深刻。当然,创设的情景不可能也不必与实际完全一致,不妨"简单从事":可借助悬挂图把学生引入情景,可通过描述把学生带入情景,可借助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至于选择哪一种方法创设情景,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教学设备等具体选择运用。
4.加强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可以有意识地组织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教师应该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可以辅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利用活动课,诱发阅读兴趣,如举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学习新知识。这就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联系课内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另外可以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做广播员、通讯员、小记者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学会复习、总结、归纳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和学习课外阅读的材料。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创造有形可见的效果,而且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人们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就要有良好的习惯,因为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阅读,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指引学生向梦想起航,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道理。例如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在等待理发空余都要阅读;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还喜欢搜集名言警句,后来整日与书为伴,广泛地阅读书籍,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写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可以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生。
我在教授《肖邦故园》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备课时就做了充足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古今中外那么多的音乐家当中,你们最喜欢谁呢?可不可以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呢?"学生或多或少都对音乐家有些了解,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到最高点的时候,我再开始讲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让他们说说对肖邦的了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学生就会静下心细细地阅读,看看作者笔下的肖邦与自己所认识的那个肖邦有哪些不同,让学生感受肖邦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令人惊羡的音乐创作才能,或许有的学生还会沉醉于作者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不曾见过的世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教无定法。课堂上教师若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便是好的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寻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