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国
摘要:一节课也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细节决定教学的成败。老师作为整堂课的总调度员和设计师,应付出一定心血,从细微处着眼,备好课,上好课,反思好我们的课,从而领悟教学这门常学常新的不老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细节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038-01教学远不止课堂那几十分钟,这里有一大堆零散的事需要老师们去做,教法和学法可以各家不同,但教学里面有些共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老师踏踏实实去做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应是紧紧围绕着对课本知识、现实生活和学生三者的思考与探索,师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配合活动应包括不同思想的有益碰撞。要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我们首要的是该处理好课堂内外师生间有效沟通交流的问题。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冲撞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课堂上,力求让教学语言活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整个课堂的知识之水也活起来。
面对一堂课,师生间得有效配合,要课堂有效,老师作为整堂课的总调度员和设计师,应付出一定心血,从细微处着眼,备好课,上好课,反思好我们的课,从而领悟教学这门常学常新的不老艺术。
1.明确教学是为什么而教,这是一把指南针
千百年来老师肩上一直担当着 "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时间改变着一切,包括教育。现代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不甘把自己当作贩卖知识的小商小贩,我们不单纯是给学生倾销知识。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时候应该传递给学生一种思考人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开阔的空地,通过这里看世界看人生,包括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这里学会看待生活和思考人生,语文课堂应该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道是非善恶的朴实道德标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苦难时所应具有的拼搏毅力和乐观心态,让学生获益于语文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中成长,在生活中去充实和完善语文所学,最终凭所学改变命运,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2."以人为本"的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点亮了一盏灯
关注课桌前鲜活的学生个体,他们是一群不同的人,他们的未来也注定不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点。充分尊重学生稚嫩的人格情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去透析我们的学生,老师先得学生认同,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课堂让人觉得亲切和蔼,学生自然会高高兴兴的动脑思考,自然而然他们会在求知的道路上去发现和收获思考与成长的喜悦,甚而会在老师的点拨下主动去探寻未知的知识,创造性的进行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一起看世界的课堂。师生点点滴滴的付出,走进课本里的过往生活,走进现代生活的大课堂,知识之水得"地气"才会活起来,语文老师有义务让观察和思考成为"余韵绕梁,三日不绝"的美食,让课堂所有参与者有所思有所得,如此课堂自然有效。
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讲台绝不是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的 "孤岛",抓住生活,抓住学生,抓住我们自己的心,语文课才终会成为快乐的思考和智慧的生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教育领域人人都说新课改,但真正能做到"课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我觉得教学坏节尤其重要。结合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本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3.1"趣味"导入。在教授新课时,我觉得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导入得好与坏,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且还影响到教师讲授这篇文章的效果。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应该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譬如,教师可以采用听音乐、猜谜语、猜词游戏、讲故事、背古诗、引名言、朗读精彩片段等方式来营造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真情"朗读。 新课改"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呢?这就要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教师可以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戴望舒,当作艾青,当作曹操……让学生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回忆与众多的革命同志一起度过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走进学生,找准位置
在以前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就是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学生的探究活动要么做到小心翼翼,要么就是做得失去控制,思维根本打不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双线并行原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围绕的核心,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根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机会,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内涵时也只局限于考试题目的条条框框,根本不尊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个性解读。然而,在新课改形势下,笔者又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开放的有些过度,有矫枉过正之势,而失去了语文知识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一些教师抛弃了语法、句法等汉语基础知识的渗透、讲解;对于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还是有一定底限、范围存在的,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有些学生自主、活跃的有些过了头,有些学生的看法明显与文章教材的内涵牛马不相及,而教师却仍点头称赞;还有些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对教学情势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思维走向进行有效把握,不但使课堂效果不够明显,让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之后收获甚少,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一种错觉,觉得语文课没有一定条件的限制,等等。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不仅阻碍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还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5.融入生活体验,解读课文内涵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课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授课时,教师就应尽量地将课文中的描述转换为真实、形象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把对文字的感知,转为对熟悉的生活情景的体验。这样,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解读、体悟就会水到渠成。我在执教《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的情感,特意播放了田震《干杯,朋友》这首歌的视频,"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歌曲中浓浓的离愁别绪,画面上亲朋好友依依惜别的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了共鸣,勾起了他们与亲友离别的回忆。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中作者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情感,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