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高潮的创设艺术

2015-01-13 23:22王玉霜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潮倒数周长

王玉霜

【摘要】"教学高潮"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敏感而强烈,充满激情地参与其中,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为了有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了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这时学生的整个思维与情绪处于异常"开阔"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设置悬念 以疑激趣 情感交流 情动心弦 有效追问 成就精彩 激励参与 启导有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57-02

一、 设置悬念,以疑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而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善于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想象。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几"时,我校陈老师这样引入:在花果山上有四个猴子家庭,这四个家庭里分别有2只、3只、4只、5只小猴子。有一天,他们的猴子妈妈分别到街上去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饼,准备平均分给自己的孩子吃。每家的每只小猴子都能吃其中的一份,这四个一份相同吗?有何不同?(出示图)

生:大小不同。

师:哪一份最大?它正好是多少个饼?(半个)第二家的还能叫半个饼吗?我们可以把它叫小半个。那第三家呢?(小小半个)第四家呢?(小小小半个)照这样下去,能说得清楚吗?怎么才能说得既清楚又简单呢?

这个"桥段"对学生是巨大的悬念,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很快地进入探索的状态,自觉地展开探究活动。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教学引入高潮的重要手段。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二、 情感交流,情动心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曾说:课堂是神圣的地方,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不仅应有知识的交流,还应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人格的影响,应成为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应用心、用情读懂每一位学生,用心、用情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理解、关爱、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要以情感拨动学生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受到教师情感感染的时候,开启自己思想与情感的门扉,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产生共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情境。

例如:我校陈老师在一次校精品课上,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

288-36×5=108(台)

可是,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做错的孩子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陈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身对那位板演的学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老师这样一说,全班学生都愣住了,个个瞪大了眼睛。在老师的启发下,做错的学生明白:

"288÷36=8(小时)",这一步是求这个车间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在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配的是36×3=108(台)。这样,就得出了有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

老师引导该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鼓励他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然后,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

在学生"脸涨得通红,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机智、巧妙地把學生的错误引向正确,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面"地坐下去。陈老师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爱心激励爱心,用自由唤醒自由,以真诚去接纳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欲望。

教师的语言描述、动作表情、神态气质,留给学生的记忆也是长久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因此,优秀的教师们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凝注深情,倾心投入,动人心弦,凑出课堂教学的最强音。

三、 有效追问,成就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状态是教师始终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追问是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最及时地让我们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几次追问,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思考的价值,而且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如:我校朱老师在复习"倒数"中,出示练习:写出8/5、2.5的倒数。

学生写出:8/5的倒数是5/8,2.5的倒数是2/5。

师:5/8是怎么来的?

生: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所以,8/5的倒数是5/8。

师(追问):2.5的倒数是2/5,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把2.5化成分数5/2,5/2的倒数是2/5,所以,2.5的倒数是2/5。

教师边听边巡视,发现某生的答案是0.4。教师顺手把0.4写在黑板上。

师:2.5的倒数是0.4,对吗?

学生犹豫了一会儿,纷纷作出了回答:对!

师:谁能告诉我0.4是怎么来的?

一男生露出不屑的表情,果断又自信地回答。

生:把2/5化成小数0.4呗!

听他这么一说,学生都赞同并觉得化成小数是多此一举。看到学生的表现,教师适时追问。

师:0.4真的是由2/5化来的吗?

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片刻沉默后。

一女生:我觉得0.4不是由2/5化来的,它应是根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出的。

师(追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2.5×( )=1,也就是1÷2.5=0.4,这样求出了2.5的倒数是0.4.。

听了她的回答,学生恍然大悟,再也不认为0.4是多此一举的产物了。

教师的追问,追出了倒数的本质,追出了解题的真正依据。

再如: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 朱老师在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后,课件出示一瓶酒的包装盒。

师:这是老师老家的特产"剑南春酒"上面也有百分数,你能说说它表示什么含义吗?

生:酒精的含量占酒的46%。

师:就是这瓶酒的纯酒精占整瓶酒的46%。如果只有半瓶酒,酒精度又是多少呢?(部分学生说23/50,部分学生说46%,个别学生说23%)

师:到底是多少?

生(肯定地说):23/50。

师:如果用百分数表示,也就是46%嘛!

生:对。

师:那只有一杯酒呢?

生:还是46%。……

这个老师连续追问三个小问题:"一瓶酒的酒精度是多少""如果只有半瓶酒呢""如果是一杯酒呢"。从"一瓶"到"半瓶"再到"一杯",层层追问,学生逐渐明白,酒减少了,数量减少了,而酒的度数始终没有变,即比率不变。从而,是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百分数只能表示比率,不受总数量增减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的追问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因此,一次次的追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成就课堂精彩。

四、 激励参与,启导有方

德国著名的教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课堂上教师激励学生参与,是创设教学高潮的重要手段。

例如:吴正宪老师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让学生探索圆的周长时,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園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这个片段中,吴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教学高潮的"胜"境,与教师的激励、点拨、启导是分不开的,一位启导有方,善于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师,总是能够抓住时机,创设出教学高潮的。

猜你喜欢
高潮倒数周长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百折再看高潮来
惊喜倒数日历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